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
0
0

近年來,台北的設計實力在全球設計界亮眼綻放,例如三和瓦窯所設計的瓦製杯墊、筆座,看起來就像真的豆腐的達摩工坊豆腐椅,以及印有台灣生態、記憶圖騰的印花樂創意花布等。這些好的設計讓人愛不釋手,但如果要設計一座城市,你又要如何裝扮自己的家鄉呢?

隨著世界上經濟、社會、科技與文化發展的急遽變動,城市也不時面臨著適應力與競爭力的挑戰,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因應快速變化所帶來的新課題。放眼國際,舉凡產業發達的城市,例如東京、米蘭、紐約、倫敦、香港等,都意識到「設計思考」的導入是城市改造與規劃的重要方法與工具。與國際接軌的台北,也同樣需要將設計思考延伸到城市規劃上,希望設計與城市結合,能成為城市的養分與成長動力。為了讓國際看見台北設計,繼2011年10月成功舉辦世界設計大會後,2012年台北更積極投入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工作。

以設計力改變城市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簡稱ICSID)所發起的活動,每2年由全球申請的競爭城市中,評選出最有潛力的城市為「世界設計之都」,希望藉由民間自發與政府獎勵的方式,提倡運用設計來改善一個城市的環境、社群、經濟和文化發展,讓人們在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中,享受優質設計後的環境、生活及人際關係。

只不過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談到設計,莫不停留在具有美感外觀、實用造型的商品上,很難把設計與一座城市,甚至每天的自身生活連結在一起。有鑒於此,台北市政府於2012年10月5日至10月28日,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第一屆「台北設計城市展」,並規劃4大展區,包括「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概念展」、「設計台北Design Taipei概念展」、「台北設計種主題博覽會」與「2012台北設計獎成果展」。

其中四號倉庫特別邀請資深策展團隊規劃「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概念展」,讓民眾進一步思考以設計改變城市、以設計改變世界的可能性。例如「綠色遷徙─竹簼屋」就是師法大自然,不需要龐大人力,也不需要複雜的工具,透過竹子堅韌的彈性,以及可以快速搭接、回收再利用等優點,提供城市建築另一種環保、簡單的可能性。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生活中處處可見「城市設計」

至於台灣綠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所展示的「垂直農場─植生牆」,相信生活在台北的人們並不陌生。常出現在各大樓建築、工地外圍的「植生牆」,垂直牆面不占平面空間,卻補救城市的綠化面積不足,儘管整面牆無法與浩瀚森林比擬,卻也在城市中,默默吸收二氧化碳,為降低都市熱島、溫室效應,貢獻著一己之力。

事實上不只是植生牆到處可見,今天走出戶外,不論走到哪抬頭都能看到的台北101大樓,就是說明「城市設計」的最佳典範。這棟曾經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樓,光是向天競逐的高度,以及獨特的外觀,已是最醒目的「台灣設計」。101大樓從2009年開始,在既有基礎上增加綠化面積,並改善、校正所有的用電系統與衛生用水設備,例如馬桶、水龍頭、節能燈管、燈泡等,響應環境保護的需要。同時向美國綠建築協會申請LEED認證和世界最高綠建築認證,兩年多的努力,目前與美國五角大廈並列世界唯二的萬坪面積白金綠建築,也是全球最高的綠建築,可以說是從視覺上的外觀設計,進一步內化的思維設計。

當然,一座城市的設計,並不光是新穎的橋樑或摩天大樓的豎立,更包含街頭巷弄的活化與轉變,特別是各地區的生活風格與文化,一直以來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的市定古蹟「青田七六」,最初是台灣大學馬廷英教授入住的日式宿舍,經由修護、改建,重新賦予活力與新的使用目的,轉換台北市民對這些建築的印象,這無疑是經過設計思考之後的再重現。

不只是「青田七六」,彷彿一股改造潮流正蔓延於台北的巷弄間,原來乏人問津的老舊巷弄,開始出現規模不大卻風格強烈的個性小店、咖啡館、餐廳、主題書店、獨立品牌服飾店,以及工作室。它們的空間設計講究,一反千篇一律、商業輸出的連鎖店,反而像是一種個人性格的展現和匠心獨具。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巷弄中的設計風景

去年10月的城市設計展,更選擇「南海學園與牯嶺街」、「中山雙連」、「城東」及「天母」等4個都市區塊作為衛星焦點,由在地創意工作者彼此串聯,規劃一系列精彩的講座、導覽、創作課程,以及大型展演活動,邀請台北市民從大刀闊斧的發展計畫主幹道轉進日常活動發生的街頭巷弄,從狹小的後巷街區裡探索這座城市發展的另一條線索。

例如以時尚感著稱的「城東街區」,走進巷弄中,卻能發現設計與生活的重疊超越時尚。「中山雙連」區內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市最美麗的林蔭大道之一,歷史悠久,在日治時期便是通往圓山神社(今圓山飯店址)的敕使道。巷弄內進駐了許多文創設計品牌公司,也將全區性格打造得更加精緻細膩。

當然,台北的驚奇街弄巷道不只如此,還有許多處創意街區,像是一群各擅其長的藝術家,各自擁有鮮明的風格。例如綠意滿滿的民生社區,獲得設計工作者的青睞,紛紛在公寓住宅中成立工作室,包括建築、工業、服飾設計等,透過櫥窗展示創意,並與街上的綠葉互動,像是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好米亞等,都可看到人本與自然的對話。而近年來備受大陸、香港觀光客青睞的西門町街區,創造許多具有強烈風格的街道,穿梭在美國街、電影街、刺青街、塗鴉街,彷彿飽覽街頭文化歷史,無論是商店裝潢、陳列商品、街頭藝人等,都充滿大膽與創新的實驗精神。

這些店家老闆,不但是設計師、藝術家、文學家,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活生生的在地居民,擺在架上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他們對社區的熱情與理想的信念。他們沒有開發商的大興土木,反倒是有默契地聚集在某些特定區域,漸漸形成了一個聚落,溫柔而緩慢地改變,更新著這座老舊的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設計台北 生活更美好

改變正是設計最初的原動力,再縮小範圍,今日我們每天搭車使用的悠遊卡,過馬路時總得抬頭一看的會走路的綠燈小綠人,這些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生活點滴,不也正來自設計?而且十幾年來正逐漸融入我們的周遭,改善生活。以悠遊卡為例,原設計規劃以大台北捷運系統乘客使用者便利搭乘為主的使用,但隨著捷運路線擴增及搭乘人數的增加,悠遊卡的便利性日益成為大台北捷運搭乘者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基於其「便利性」概念的延伸,逐漸擴充為各項日常生活所需的「現金儲值卡」,廣泛使用於公車搭乘、停車收費、便利商店消費,使用範圍從最早之捷運沿線車站站體內,到幾乎擴及全國,「便利社會」的成功形象及影響力不可低估。

當設計「以人為本」做為其核心動機與目標,設計不再只是外觀、造型與美感,更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思維。以「改變」為前提的設計,反應社會及人民如何運用智慧,對有限的社會資源,以設計思考的方式或行為,對社會群體關係及環境的改善與友善。今日台北市競逐「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桂冠,不只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而是更希望從現在開始透過全民參與,形成「改變」的力量。共同用「設計」去驅動台北的進步,進化成一座宜居城市(livable city)。

文/張錦德 圖/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專案辦公室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為邁向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設計一座宜居城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