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3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一些觀察與期待(三)

$
0
0

【文/策展人暨藝評家 王嘉驥】

由文化部責成轄下「國立台灣美術館」執行的「藝術銀行」籌備工作,經過數月的努力,目前已完成作品公開徵集、審選和議價的部分工作。若以國美館稍早整理送件作品的概念看來,明顯強調收件的總數高達3,200餘件。這種以「件」而不以「藝術家」為核心單位的評選做法,不無潛在盲點,值得藝術銀行的執行者深思。

雖說藝術銀行儲備的是藝術品,仍應以「藝術家」是否值得投資做為根本的檢驗要件,尤其我們都同處「當代」。更直接地說,藝術家的潛力和表現如果看不出長遠性,藝術銀行的投資勢必失敗。與其零散地考慮個別的作品是否合適租賃的展示功能,藝術銀行的操盤更應兼顧以「藝術家」為單位的投資思考。終極說來,只有「藝術家」兼具才華、潛力與未來性,同時,能持續創作,保持活躍,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其作品才可能在藝術市場,甚至藝術史上受到終極的青睞。因此,與其讓評審委員零零碎碎地選件,「藝術銀行」更應以「藝術家」做為投資標的,確認其作品值得購藏,以保障未來成功及增值的空間。 

其次,崛起中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優異性暨潛力,如何在審選的過程中,更細緻地受到掌握及討論?這也考驗著藝術銀行操盤者的專業度、經驗力度與智慧。有必要提醒的是,以藝術銀行目前已招募的行政組成,幾乎都是十分不熟稔藝壇生態的生手,對市場面既無深刻認識與瞭解,也對台灣藝術創作的實際面向極為陌生。這是值得注意且亟待提升的課題。在這種現狀之下,藝術銀行如何邀約、延攬,並組成一個充分且持續有效的專業審選委員會,儘量確保藝術銀行投資的績效,進而在未來可堪檢驗,這是極為迫切的當務之急。

藝術銀行既然成為新的官方藝術體制,資源如何整合或創造,也很值得關注。誠如上次已經提及,文化部已經握有的藝術品購藏資源當中,行之有年的「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徵件計畫」和眼前「藝術銀行」的購藏規畫,應有必要在資源上重整。原因很簡單,這兩項購藏計畫在精神和本質上顯有重疊之處。眼前國家開源不足,經費繼續拮據,卻有兩筆資源共同挹注在青年、新手,甚至許多並非全職專業的藝術家身上,的確值得商榷。對比之下,許許多多年紀稍長,理應是台灣藝壇中流砥柱,尤其是30到40歲以上的青壯專業藝術家,如果受不到商業畫廊青睞,其資源反而甚少,這是值得文化部做整體思考並調整的。而且,藝術銀行是否需要一味強調購藏未成名年輕創作者的較便宜—相對也較不成熟—的作品,也是很值得商榷。

再者,藝術銀行既然同步強調租賃展示的專案,意味著可以為官方和民間的公共空間服務,促進與提升藝術審美的附加價值及功用。就此而論,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同樣由官方推動的「公共藝術」,或許也應一併考慮是否能與「藝術銀行」的租賃展示業務,做關鍵性的整合;藉此,矯正「公共藝術」已見且深受詬病的大而無當,甚至變相成為國家文化資源的虛擲或浪費。倘若「公共藝術」能夠基金化,使其資源更有效地與藝術銀行搭配並結合;那麼,藝術銀行的資源也能擴大。可以期待的是,透過藝術銀行的展覽策畫,或可塑造更富彈性的多元審美及變化,替代現行許多無謂且令人困擾的公共藝術設置。這對公民審美而言,可能是一個更值得期待的良方。藉此,不但有更多藝術家可以因為藝術銀行的購藏而受惠,政府官僚與社會公眾也可以因此而享受更豐富有趣的藝術展示,以達到真正的公共視覺饗宴。 

公共藝術的執行若能與藝術銀行的業務結合,不但有助於專業效益,也會創造更多可長可久的專業人才。更具體地說,原本各官方機構深為所苦的「公共藝術」執行暨作品設置小組的業務,就能順理成章地委由「藝術銀行」的策展和行政團隊,提供更專業的服務。若然,外行可以真正讓位給內行。而藝術銀行的壯大,也可以讓更多藝術界專業的行政和策展人才適得其所,進而培養與訓練出更多的長才。就此而言,文化部如何創造渠道,使公共藝術業務可以和藝術銀行產生互動與整合,這是很值得期待的一項嘗試。倘若能夠成功,藝術銀行也會成為策展和行政人才的培養暨匯流之所。因此,我更期待文化部在推動藝術銀行業務的同時,不應過度保守,而應規畫長遠,期為藝術界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價值。 

策展人暨藝評家 王嘉驥
策展人暨藝評家 王嘉驥

 


籃球的藝術

$
0
0

【文/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我敢說,籃球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球類運動。 

足球再怎麼風行,在台灣就是吃不開;棒球相反,台灣視為國球,可是隔一道海峽的中國,大家就是興趣缺缺;我們很少見非洲人打羽毛球,是不是?非洲的原野看得到小朋友踢足球,可是大家何時看過小朋友把球網架起來打羽毛球的?雖然,草原上羽毛絕對撿不完。 

籃球盛行,可是打從1891年第一場籃球比賽之後,雖然規則時有變更,但是籃球的基本概念,現在與當初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當然,20世紀初,有個叫韓復榘的軍閥差點徹底改變了籃球的遊戲規則,可惜,他被蔣介石槍斃了,籃球的改革也就戛然而止。

可是我始終覺得,任何運動如果老是墨守陳規,總有讓人生厭的一天。真的不敢想像,哪一天大家看膩了、玩倦了現在這個面貌的籃球,到時候,體育課上些什麼?用完晚餐看些什麼?

這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及早改革籃球,讓籃球比賽更加充滿變化、更加不可測、更加有娛樂感,也就是說,讓這個球類運動臻至一種藝術的境界。 

改革的方式千百種,如果我來主導,第一件要改的,就是籃板跟籃框,不,我不會放大或縮小籃框,可是固定的籃板,難道不早就過時了?我心目中理想的籃板、籃框,是夜市常見的那種籃球投球機,如果你過了第一關,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對,籃板開始移動。它左右移來移去,你投籃的時候,就得事先預料它下一秒的位置,太具挑戰性了。 

想想看最會投三分球的艾倫(Ray Allen)吧,固定的籃板拿他沒輒,可是如果規則改成每節最後兩分鐘籃板開始左右移動,是不是會增加很多變數,「籃板開始動了,把艾倫換下來,換上那個每次三分球都投空心的某某,他命中的機率反而比較高……」或者,「籃板開始動了,它移到右邊的時候大家從右邊底線出手,三分球我們不行,中距離我們比較有把握。」無論戰略或戰術,從此都要考慮「會移動的籃板」這件事,比賽是不是更花大腦? 

灌籃一向是籃球比賽最美妙的鏡頭,近些年,在NBA的明星賽裡,灌籃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有人從別人頭上跨過灌,有人從一輛汽車上面跨過灌。我就覺得,為什麼這些增加灌籃難度的設計,不擺在平常的比賽裡?

想想看,小皇帝抄到球,往自家的籃板衝過去,他才過中線,禁區的地板來個翻轉,一輛哈雷機車擋在小皇帝的前進路上,此時,他勢必要騰空一躍跨過機車灌籃,請問,這是不是比平常的「不過又是一個灌籃」要好看?或者,地板翻轉,少林寺的18銅人出現在禁區,小皇帝的灌籃難度馬上增加十倍,不,18倍,比賽會不會更精彩? 

不過我最激烈的改革概念,靈感其實來自美國搖滾女歌手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有一回去聽她的演唱會,其中有一段,舞臺上的燈光全熄,安德森塗著螢光劑的小提琴在漆黑的無臺上與她的琴弓成為注目焦點,其他樂手的樂器也都塗上螢光劑,此時,整個舞臺上只見螢光隨著流瀉的音樂顫動飛舞,好不迷人。

然後把鏡頭轉到NBA籃球場上,第三節,「SHOWTIME!」,球場燈光全滅,十個穿上螢光球衣的球員在場上賓士閃躲,一顆塗著螢光劑的籃球飛舞在眾球員之間,然後一個弧線,螢光球往螢光籃框飛去,老天爺,看到這裡如果你還不起來鼓掌,那我必須說,你真的一點藝術的細胞都沒有。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北京「故宮人最喜愛的故宮文物」評選

$
0
0

【文/鄭婷婷】 

近年音樂比賽電視節目風靡兩岸三地,不論怎麼轉臺都是一張張年輕熱血的臉孔,高歌一曲明星夢。週週上演白熱化的競爭,關鍵的最終之役,總少不了觀眾神聖的一票,透過網路、簡訊的虛擬傳送化作對喜愛選手的實際支援。中國博物館界似乎也刮起一股投票熱,不少博物館都舉辦了館藏精品文物評選,藉以推廣宣傳。

為了宣傳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化、文物,更進一步製作文創商品,該院近日也舉辦了「故宮人最喜愛的故宮文物」評選活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選出來的文物研發成文創商品後,未來參觀者將能透過購買將故宮文物帶回家,此外此項評選活動也能使得院方人員及志工更瞭解故宮的文物。首先由20位院方專家與兩位設計師將院藏180萬餘件文物分為十個類別,每個類別推選出前十名的精品,包含同票數的文物總計遴選出115件候選文物,是為故宮百寶。此階段的評選的標準,包括文物本身的價值、獨特性、視覺效果,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反映皇家收藏的特色,此外還需將是否合於製作成文創商品列入考量。最終由院方人員及志工共同票選出前十名、共11件故宮人最喜愛的故宮文物,並出版《故宮百寶》圖冊。 

榜首為中國國寶級文物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該圖描繪北宋繁盛的首都汴京,是現今為數眾多的〈清明上河圖〉中最早的一本,很可能便是由它演化出後來各種不同的版本;此外,它更常與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並列為瞭解北宋汴京風俗的重要史料,不論藝術成就、影響力、或歷史價值,都有重大的意義;該圖的流傳也充滿戲劇性,幾度出入宮廷,宋、元、明、清宮廷都曾典藏過,不僅僅反映清宮收藏,本身即訴說著歷朝宮廷的收藏史;更甚者,每次展出時,總是能創造大排長龍的景象,不只在中國展出時如此,2012年時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赴日展出,平均排隊時間達三個半小時,足見魅力所在;即便製成文創商品,更由於經典的虹橋段落早已家喻戶曉,所以便於轉化成商品、引起共鳴,充分滿足評選條件。其他榜上有名的還有東晉王珣〈伯遠帖〉、唐代摹本〈馮承素摹蘭亭序〉、宋代〈定窯白釉孩兒枕〉、建於明代的故宮角樓,以及清代〈金甌永固杯〉等。 

然亦有不同的聲音傳出,「故宮人最喜愛的故宮文物」被質疑過於狹隘,應交由大眾票選。隨著館藏文物評選活動方興未艾,或許相關議題仍將繼續延燒。 

〈金甌永固杯〉為清乾隆年間製,為少見的皇帝專用酒杯。

〈金甌永固杯〉為清乾隆年間製,為少見的皇帝專用酒杯。

 

用生命收藏情誼─蘇立文與王大閎

$
0
0

【文/陳柏谷】 

8月中旬的上海書展,牛津大學榮譽院士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高齡97歲,為他的中文簡體版新書《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出席記者會,該著作在上海引起不少討論,他並與中國讀者分享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種種面向和問題。隨後,便啟程來到台北,同幾位在他的生命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幾位老友、好友聚首。

8月18日,在洋溢著20世紀早期ART DECO風格的飯店餐廳裡,蘇立文的身旁坐著民國傳奇建築師王大閎,王大閎的家屬則在他耳朵旁說著:「爸,Michael來了!Michael!」王大閎則稍稍轉頭問了一聲:「在哪兒?」「就在您邊上。」蘇立文則緊握著王大閎的手,久久的握著,喚著:「大閎!大閎!」這一幕,看在現場諸多親朋好友貴賓的眼裡,感動與感觸特別的深刻。 

蘇立文與王大閎,兩位當年同在劍橋大學建築系裡就讀而結識,當時的交情並不特別深刻,但是曾一同出遊,甚至今日講起王大閎在學生時期的生活逸事、對於餘暇美好事物的追求品味,蘇立文仍是記憶猶新。畢業之後,蘇立文跟隨國際紅十字會到中國,開啟了與中國的接觸,就在這段期間,他因為美術館的研究工作在成都結識了未來的夫人吳環女士。 

吳環是福建人,也講閩南話,正因為夫人的緣故,蘇立文與王大閎兩個家庭逐漸熟悉了起來,王大閎的子女也都與其建立起數十年的叔姪情感。而且,即便不在同一個國度,王大閎與蘇立文也都會書信往返,至少是在歲末年初,彼此送上一張情意深重的賀年卡,交代身旁周遭一切安好。他們之間曾有一度斷了聯繫,此次蘇立文則緣於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時,得知當時王大閎相關的新聞,後幾經波折才重新連絡上王家。 

蘇立文,是第一位將中國藝術史帶入西方社會的美術史學者;王大閎,則是第一位將西方現代主義帶入中國現代建築史的建築師。在兩位近百的年歲裡,他們最終手裡仍能握住對彼此的關照,這份超過75年的生命情誼,沒有藝術的界限、也沒有文化的分隔。 

8月18日晚上餐敘時,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拿出去年(2012)牛津大學所出版他的新書,翻閱裡面有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8月18日晚上餐敘時,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拿出去年(2012)牛津大學所出版他的新書,翻閱裡面有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徐小虎《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新書發表會

$
0
0

【文/鄭婷婷】

7月10日徐小虎新書《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發表會,當天讀者熱情響應,將會場擠得水洩不通。 

不論是當今藝術史學界的公案五代董源〈溪岸圖〉,還是如北京故宮藏元代胡廷暉〈春山泛舟圖〉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藏傳宋代李唐〈晉文公復國圖〉等海內外博物館的絕妙名跡,又或者今年(2013)中國嘉德春拍甫拍出亮眼成績的清代龔賢〈別館高居圖〉,都指向王季遷,都出自他的收藏! 

王季遷C. C. Wang(1907~2003),以20世紀偉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為人知悉,不僅如此,更是目光如炬的鑑賞家、寓成竹於胸的書畫家。王氏長於蘇州書香世家,從表舅顧麟士學習、拜吳湖帆為師,徜徉於書畫與鑑賞的海洋,後移居美國,獨特的生命經歷使他得以飽覽海內外名跡,培養出卓越的眼光。對於中國千年筆墨的奧祕,他說,「要瞭解中國繪畫,那麼就應該自己提筆來畫,這樣就能慢慢的體會筆墨的滋味與好壞。」徐小虎,深受美國班寧頓大學(Bennington Collage)做中學的薰陶,對中國藝術充滿熱情,思想活潑敢於發問,為王氏所說的「提筆來畫」深深打動,開啟了向他學習中國繪畫筆墨的因緣。1971年起,兩人展開長達八年的「徐問王答」,兩人的對話曾於1984~1985年間在《故宮文物月刊》連載,並重新整理集結為《畫語錄》出版。 

新書發表會上,徐小虎與讀者分享,王氏比喻筆墨就像「歌劇」,重要的是聲音的特質(筆墨)而非劇情,內行人聽戲、外行人看戲。她回憶,當年王氏拿了明代沈周與清代黃慎的作品讓她辨別好壞,她卻只著眼畫的主題,這就是在「看戲」。「我現在會聽的不得了了!」她笑著說,「沈周的好筆墨讓人覺得很溫暖,相反地,黃慎的卻有如指甲在背上一抓,空空疼疼。」此外王氏本人也是好筆墨的實踐者,一生耕耘不輟,進行各種嘗試,精益求精。他所鍾愛的元代大畫家倪瓚,成為一生追求的課題。 

常有人說筆墨的好壞,卻幾乎沒有人說何以為好、何以為壞,更遑論細細談論各個藝術家的筆墨特性。因此《畫語錄》一書尤顯珍貴,特別是在近代,中國藝術史可說是一門發軔於西方的學門,相對於由西方孕育出的風格分析成為顯學,中國固有的筆墨鑑賞成為另一條瞭解中國書畫的途徑。

徐小虎《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新書發表會
徐小虎2003年至王季遷紐約家中拜夀,合影留念。

 

倫敦Eskenazi秋季特展掃描

$
0
0

【文/游智淵】 

眼見宋瓷熱潮漸興、商周青銅市場浮現,重量級倫敦古董商埃斯肯納茲(Eskenazi)於今年11月第16屆倫敦亞洲週將推出兩個主題展覽,一是宋、金、明代的鈞窯瓷器,一是西周早期〈伯矩簋〉。這也是該商行擁有牛津大學英文學士和哈佛大學中國研究碩士學位、具有十餘年資歷的資深助理Sara Wang,於今年7月職掌公司之後的第一次特展。

因窯址於當年河南省禹州北門以內的鈞臺附近而被命名的鈞窯,一向被稱為宋代(960~1279)五大窯之一,燒製時間漫長,從北宋(960~1127)末年直到明朝(1368~1644)。其為人所稱頌的美麗釉色──從經典的乳光天藍釉到各種丁香紫、葡萄紫、玫瑰紫,甚至綠色的色斑或色紋皆眩目奪人,一直受到中西藏家的青睞。此美麗釉色的奧祕則一直要到1970年代末期,才發現原來釉色中的藍色並非顏料造成,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效果。在燒製過程中,鈞釉分散成可造成光的散射的琉璃滴。當光線穿過這種「琉璃混合物」時,只有藍光被反射回來,使得鈞瓷呈現出淡淡的藍光。 

數件展出瓷器的出處,包括貝阿恩伯爵夫人Martine-Marie-Pol de Béhague(1869~1939),勳爵坎利夫(1899~1963),Brodie Lodge(1880~1967)和夫人Enid, Hans Popper(1904~1971)以及Arthur M. Sackler(1913~1987),皆甚具分量。這16件瓷器展示了鈞瓷在11~15世紀期間出現的各種器形和不同釉色,其中較早期的瓷器可能在當時歸貴族或富人所有,而幾個15世紀的較大型瓷器則確定是宮廷御製之用,在清代,鈞瓷已經是擁有300年歷史的古董。而當時宮廷中各式鈞釉花盆的受歡迎程度,也許可從它們在宮廷繪畫中的頻頻出現窺見一斑,這些鈞瓷曾陳列在紫禁城內的宮殿中。 

埃斯肯納茲的展覽中包括了出自明代的四件花盆和一件長方花盆座,其中一件藍釉渣斗花盆上具清代銘文,說明了它在18世紀陳列於建福宮凝輝堂用,建福宮是1740年代早期由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一座新宮殿,位於紫禁城西北角,成為他休憩的場所,得以暫時遠離繁重的朝政和君主的責任。建福宮在1923年6月毀於一場大火,但在2005年時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加以重建。 

清代宮廷中對鈞瓷的推崇不僅是對其釉色的欣賞,同時也因為盆景藝術──在盆中製造微縮景觀的藝術風潮所致;盆栽微縮樹木和景觀的藝術或許起源於更早的朝代,但這門藝術在宋、明時期得到廣泛推廣,盆景樹木像古董和繪畫一般得到玩家的珍視,種植盆栽的過程也被看作是藝術的行為。 

此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瓷器之一,是一件11~12世紀的北宋〈六菱口盤〉(徑11.7釐米),灰胎,整器施以天青釉,盤內豎脊及盤緣處呈橄欖色,其細膩的釉色也許是鈞窯製瓷人受汝官窯影響的體現,而明顯的菱花口造形則顯然是借鑑當時的漆器和銀器樣式,精美小巧。 

另一件年代較早的展品為12~13世紀金代〈天藍釉紫斑圓盤〉(徑11.7釐米),器身遍施天藍釉,盤緣接近橄欖色。盤內潑飾一抹混合李子色和淡綠色的淡紫色斑。運用紫色氧化銅色劑在傳統的藍色底色上潑飾色斑的做法,主要見於金朝時期(1115~1234)製作的鈞瓷。同樣來源於金朝,是一件13世紀的〈月白釉灰胎大碗〉(徑17.7釐米),碗底深,碗口為花瓣口。如今,達到此件尺寸大小的棱紋碗極為少有,甚至在博物館館藏中都很少見。 

另一主題展聚焦於約公元前1050年~975年西周早期的〈伯矩簋〉(高28釐米、重4.5公斤),為近20年來現身市場最重要的商周青銅器之一,歷史價值遠超過埃斯肯納齊50年來所經手過的同類物件。簋乃青銅禮器中的重要食器,將簋製作成圓身方座造形則是西周早期的創造,〈伯矩簋〉造形奇特,通體佈滿深淺浮雕之獸面紋飾,其中包括器腹兩面的大饕餮紋,座壁上似左右對望的饕餮紋以及器腹兩側的側面鳥紋。而真正使這件青銅器脫穎而出的,是器心的六字銘文「伯矩作寶尊彝」。伯即伯爵,伯矩是燕國的重臣,而燕國在西周是一個地理位置偏遠、但卻十分重要的侯國。伯矩生前似乎下令製作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青銅器,銘文中皆可見其名。目前在一些大型博物館館藏中,可見到伯矩所做的其他青銅器。 

〈伯矩簋〉首見記載於1872年,在當時已被眾多藏家討論及高度評價。它曾先後被清代大收藏家王味雪和潘祖蔭(1830~1890)收藏。潘祖蔭是重要青銅器藏家之一,其藏品的大多數目前歸屬於上海博物館。〈伯矩簋〉相對近期的收藏家包括有沃爾特.赫希斯特塔。1993年以後,此器則一直屬於某私人收藏。它曾多次被文獻著作記錄,於2012年更是參展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學術品質極高的「青銅」大展。    

11~12世紀的北宋〈六菱口盤〉,徑11.7釐米,河南省。
11~12世紀的北宋〈六菱口盤〉,徑11.7釐米,河南省。

 

香港2013第九屆典亞藝博,即將舉行

$
0
0

【文/梁悅詩】

10月4至7日,旨在呈現世界博物館及古玩文物的「第九屆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2013)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 

作為亞洲年度藝術博覽會的先驅,本屆典亞藝博彙聚了海內外各地經營亞洲古玩的頂級藝廊。由一眾東、西方藝廊店主合力呈獻出前所未有的博物館級珍品陣容,從中國古代青銅器、漆器、瓷器、家具、紡織品和鼻煙壺,包羅萬有。必將為各位古玩愛好者奉上一場絕佳的藝術盛宴。

此次港、澳、臺三地參展古玩商有:居意古美術(中國古典家具、竹雕、木雕及漆器)、周家店美術俱樂部(中國雜項、玉器、竹雕、木雕及漆器)、Teresa Coleman Fine Art(中國古代刺繡及織品)、集寶古美術(中國古玉器)、朝代古美術(中國古玉及雜項擺件)、依舊草堂古美術(中國古美術)、恆藝館(中國古典家具及文房擺件)、東風堂(中國漆器、文房擺件、竹雕木雕)、研木得益(中國古典家具)、Ho Ho Gallery(中國古美術)、御雅居(中國青銅器及古美術)、崌悅山房(中國及日本銀器)、鑑古堂(中國及日本古美術)、古潤軒(中國古美術)、尚品閣(中國青銅器及古美術)、凌瑯閣(中國古美術)、吉慶堂(中國古美術)、巴黎華雅古董珠寶(設計珠寶、重要古董及經典珠寶)、Esme Parish Silver(中國古美術)、萬玉堂(早期中國紡織品及當代藝術)、Edward Pranger Oriental Art(中國古董瓷器及古美術)、心合堂(中國古美術)。 

國際藝展有限公司於2006年由著名古董專家黑國強(Andy Hei)創立,旨在於香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交易平臺,讓亞洲及全球之藝術界人士集會及交流。國際藝展有限公司是香港藝術博覽會的先驅,2006年舉辦的第一屆博覽會是香港近十多年來首個國際性的藝術博覽。 

2010年,Fine Art Asia獲公認為香港第一個藝術企業的世界品牌,成功號召國際知名藝廊、古玩商、設計師及裝飾藝術藝廊赴港參展,並開設藝術珠寶專場,吸引來自全球的頂尖收藏家雲集。2011年,藝術品收藏家及藝術文化推動者許劍龍(Calvin Hui)加盟Fine Art Asia,成為聯席主席及董事。許劍龍對藝術市場具有深入見解,擁有遠大的理念、專業視野及熱誠,給Fine Art Asia帶來新思維,並且積極提升其國際形象,為博覽會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新活力。同年,藝博會參展藝廊數目突破一百。2012年,第八屆Fine Art Asia無論在展品質素、入場人次及總銷售額方面均打破了多項紀錄,並舉辦了亞洲首個大型的20世紀義大利設計家具展覽「20世紀成就永恆」,大獲好評。

2013年Fine Art Asia隆重宣佈其藝博會的全新華語名稱為「典亞藝博」,及首度與著名「倫敦大師傑作展」(Masterpiece London)展開合作,於第四屆「倫敦大師傑作展」內舉辦首個「香港館」展覽,帶領Fine Art Asia及香港藝廊走出亞洲;之後於第九屆「典亞藝博」推出首個「歐洲館」展覽;進一步確立「典亞藝博」在國際藝壇年度盛事的領導地位。  

香港Ho Ho Gallery:清乾隆18世紀〈剔紅雙色三多八吉祥紋「長春萬歲」捧盒〉。
香港Ho Ho Gallery:清乾隆18世紀〈剔紅雙色三多八吉祥紋「長春萬歲」捧盒〉。

 

捕捉藝術與生活交會的過程 2013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

$
0
0

文/陳佾均 

圖/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提供

「作品」是藝術創作的具體表現,然而可把握的具象從來是藝術的全貌,也不是生活的。僅從作品的角度出發,可能會過分切割了藝術與生活、成品與過程。10月在台北同時發生、一小一大的兩個藝術節──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便跳脫了作品展演的取向;透過策展,試圖捕捉藝術與生活中難以具象的面貌,建立兩者之間流通交會的橋樑。

邊走邊看的迷你藝術節

超親密小戲節每年在台北挑出3個令人流連的小角落,各安排3齣20分鐘的演出。演出類型以現代偶戲與物件劇場為主,思考表演與物件關係的命題讓人與物的界線變得流動,邀請了更多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參與。今年除了往年較熟悉的永康、溫州街區域,也拓展到大稻埕區。演出在各個非典型的展演空間裡近距離登場,可能是咖啡廳、藝廊、古董店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讓觀眾體驗空間中微細的變化──表情、呼吸、光影、氣味,這些超親密的「小細節」。走出一場小戲,領隊帶著25名觀眾遊走於台北城,前往下一齣戲。15分鐘的移動也是城市的展演,觀眾走過街道,聽巷弄的故事,直到抵達下一個角落。

20多年前,策展團隊造訪了荷蘭的偶戲節,當時偶戲節編織在古城生活中的親密觀賞經驗給了他們大大的啟發與感動,此後,策展人石佩玉便一直思考這樣的觀賞方式在台北發生的可能性。2010年首屆的小戲節初試啼聲就展現了高度的創意、精緻度和組織能力,確認未來9部作品(3部國際邀演+6部國內創作)共81場演出,加上國際大師工作坊的架構,不僅得到觀眾的迴響,也獲得官方與企業贊助的注意,這不計成本的功夫「戲」節才得以繼續。每一年,小戲節持續發掘新的特色角落、邀請不同的藝術家,並在宣傳配套上挑戰精進,今年也加入了英文導覽的選項,讓外國朋友也能夠參與。

「走路去看戲,看完戲再繼續走路」成了超親密小戲節一大精神所在。

「走路去看戲,看完戲再繼續走路」成了超親密小戲節一大精神所在。 

思考現代偶戲的可能

小空間、20分鐘的小戲及城市行走等遊戲規則都是回到小戲節的核心;在條件限制下,參與的藝術家們必須回到創作最純粹的部份,無論是老手或新手,勢必要繼續反芻空間、物件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譬如今年二度邀請到國內兩位重要的偶戲工作者──臺原偶戲團的藝術總監羅斌,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進行創作。羅斌在精熟的操偶技術外,去年的作品紀念在種族屠殺中犧牲的孩子,今年《女人回家的地圖》則處理家與回憶的主題,開拓了偶戲內容的可能;鄭嘉音在首屆參與的作品中以生肉和秤盤重量操偶,今年的作品《陶氣》則少見地以陶製偶演出,在形式上的實驗精彩可期。 

「其實可以再度邀到兩位,一方面我可以理解他們答應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感謝他們可以在百忙之中要自己的團隊為小戲節空出時間」,佩玉說。她不諱言現代偶戲在台灣並不普及;在傳統偶戲與兒童偶劇之外,尋找自己的定位、實驗美學是台灣現代偶戲工作者很大的挑戰。即便是有自己團隊的創作者,也常因現實考量無法在團隊內進行實驗創作,而小戲節對有心持續開發新可能的創作者而言,就是一個機會。 

對台北「深情款款」

雖然選擇區域和使用空間是小戲節策展團隊與創作者一開始就必須處理的部份,但是小戲節的思維卻不是典型「環境劇場(sitespecific)」的邏輯。環境劇場的思維仍以作品為主,只是特別觀照展演的空間元素;然而小戲節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並不一定有共同的命題,在設定的遊戲規則外,一切由9位創作者自由發展。從策展團隊自稱是「一群愛偶戲愛藝術的人,對台北深情款款」,不難看出小戲節的主軸是從偶,以及所在地台北發展出來的。「除了家人朋友外,有時候我覺得台北只剩下這些小空間了」,佩玉說。 

「我們最早的構想是要在頂樓做,頂樓也是個應該很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在那裡可以看到城市的天際線,又能體驗台北市頂樓各種建築跟現象」。可惜頂樓演出困難重重,小戲節後來落腳在城市的咖啡店、書店與越來越多獨立經營的特色空間中。如同都市密集的頂樓景觀,這些微型空間也是台北生活的特色,「在咖啡店裡什麼奇怪的事都有」。藉由每屆小戲節的發生,策展團隊、創作者、觀眾與店家相互接觸,有時舊地重遊,有時發掘新朋友,而這些空間在演出前後仍繼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今年,踏入大稻埕的小戲節也將首度因配合區域的生活作息而將演出時間改到白天。「小/親密」的策展精神,在藝術的探索外,分享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來自策展、來自創作者、來自觀眾、來自店家,而他們也因為小戲節相聚在一起。

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結合默劇與特製的戲偶,加上劇團自製的面具及服裝,演繹自中古歐洲流傳至今的劇場鄉野雜談。
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結合默劇與特製的戲偶,加上劇團自製的面具及服裝,演繹自中古歐洲流傳至今的劇場鄉野雜談。 

一個月的表演藝術慶典

由文化部主辦、表演藝術聯盟策劃執行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為期一個月的表演藝術節慶。官方辦理、超過400場次的盛大規模,與小戲節的運作邏輯恰恰相反,卻同樣回到藝術與生活相會的諸多可能。4年前設立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旨在推廣表演藝術,一方面以類似國外藝術市集的方式,將國內表演藝術作品引介給國際策展人、爭取團隊巡演的機會;同時在售票演出外,規劃豐富而密集的免費活動,包括戶外演出、讀劇、展覽、分享講座等,期盼讓藝術能夠走入更多民眾的生活。 

改變觀看的、生活的行為

在首屆打下基礎後,藝術生活節自2011年起,有較充裕的時間思考整體規劃,在實踐上更加活潑,得以走出傳統活動的框架。譬如去年便將原來設定為開發潛力文創商品的「虛擬交易所」中的商品提案轉變成關於藝術生活或行為的提案,「我們覺得概念性的交流會比和商品的連結來得深。」策劃團隊的趙智漢(阿漢)和陳柏潔表示。去年最獲得民眾青睞的提案包括︰「13歲以前參與表演藝術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影響」、「給你一雙翅膀吧(體驗五官不同感受方式的提案)」及「和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喝台啤」等。「我們從獲獎提案中觀察到民眾的兩個傾向,一是對脫離日常、擺脫我現在樣子、投射進入另一種形態的期待,還有觀眾對表演藝術幕後工作的好奇」,柏潔說。 

這項觀察與藝術生活節的策展思考不謀而合。藝術生活節期盼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激盪出更多表演藝術和生活互動的可能性,因此在策展初期便邀請建築師龔書章等不同背景的老師參與。擔任藝術大街空間設計的龔老師認為,要改變看待事情的方式必須先改變行為,而空間的改造便能影響行為的轉變。於是他在裝置小屋中設計了歷年迴響熱烈的透明畫室。在透明空間中,作畫的人構成一幅場景,而觀看者同時亦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兩者不再二分。帶著表演藝術的思維,生活的場景也可以不一樣。

黑眼睛跨劇團的《活小孩》是獻給大人的療癒之旅的演出。
黑眼睛跨劇團的《活小孩》是獻給大人的療癒之旅的演出。 

藝術雙向交流 生活「藝同作伴」

持續思考藝術與生活關係的藝術生活節,今年以兩位相互擁抱的巨人為主視覺,突顯打破表演藝術框架,進行雙向交流的思考,讓表演藝術和民眾「藝同作伴」。譬如策展人林人中策劃的兩個新專案「大藝術家夜總匯」及「可以NG劇場展」,前者邀請多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同臺,針對如自己喜愛的角色、對旅行的熱愛等4個主題與觀眾交流分享;後者則公開綵排過程,讓觀眾體驗表演藝術作品形成的過程。 

兩個專案皆回應對民眾對表演藝術的好奇,在推廣並慢慢建立基礎後,進一步揭開表演藝術工作的面貌。從幕前到幕後,從藝術到生活,透過一點有趣的遊戲規則,激發表演藝術與生活在展演以外的更多可能。這樣的嘗試成為貫穿所有活動規劃的策展精神,參與的藝術家不再直接以完成的作品示人,而是透過生活啟發、工作過程展現自己的思維與價值;以生活經驗為出發的設計,也是給觀眾的一份邀請,期待觀眾有更主動的分享。

藝術節作為實驗的平臺

藝術生活節同時也透過焦點劇場及創意小劇場兩項售票演出的企劃,讓優秀且深具潛力的作品能再度演出,接觸到更多的觀眾。本屆邀請的兩部作品皆具備走向更廣的觀眾群的潛力︰創作社《我為你押韻──情歌》是新秀劇作家馮勃隸台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融入台灣當代年輕人的情歌記憶;金枝演社的《幸福大丈夫》是「浮浪貢」系列的第四部曲,以阿才一家人貫穿的「浮浪貢」系列,持續透過同一群角色描述台灣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結合觀眾的生命經驗。兩部作品都禁得起票房考驗。由於場租壓力,即便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仍讓表演團隊不敢輕言重演,焦點劇場便希望在這方面助團隊一臂之力;同時,透過依票房比例補助的方式,激勵團隊積極嘗試不同的宣傳策略,促進團隊未來的獨立發展。 

由容淑華老師策展的創意小劇場,今年則以女性創作為主題,4部作品形式各異,包括偶戲、實驗崑劇等一般觀眾或許比較不會接觸的類型。策展人希望透過本次的策展,讓大家看到最具原味的創作,並鼓勵大家多多嘗試不同的劇場作品。

關注過程 長期耕耘

今年都要邁向第4年的兩個藝術節,雖然一大一小,不過都將藝術節慶本身視為提供創作者實驗的平臺;在理念上打破以作品為策展標準的思考,不僅對創作者,對觀眾及策展團隊也都是一個深富意義和趣味的挑戰。體會藝術作品形成過程的企圖,終會觸及觀演各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價值,兩個藝術節在這方面各有不同的突破。譬如小戲節中的城市小旅行見證了師大和永康區域都市生活的變遷,以及合作店家經營理念的轉變。思考生活與藝術之關係的同時,這樣的策展方式也帶著我們看到人與環境的變化。 

華山藝術生活節聚焦於藝術創作本身的過程,透過這個視角更接近表演藝術的核心。「光從結果是看不出發生了什麼事的」阿漢和柏潔述及開放排練的想法時說道,「看著演員在一直重來中細微的變化,觀眾也可以看得更細、有自己的想像和更多的期待」。過程,而不是成品,可以捕捉到表演藝術裡發生於人與人之間、那些有時無以名狀的經驗與感受。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雖然運作不同,但在策展的價值上皆趨向關注這樣的過程,所以他們一年年秉持著同樣的理念,持續回顧和實驗,並期待參與的創作者/觀眾能讓這些在藝術節慶中發生的種種嘗試在未來繼續發酵,無論是在下一個創作裡,或在生活之中。 

超親密小戲節

時間│10/4(五)~10/13(日)

地點│請上官網查詢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電話│02-2337-8859

華山藝術生活節

時間│10/10(四)~11/3(日)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電話│02-2707-1336(來源:文化快遞)


如臻至藝─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聯展 逛逛剝皮寮 聽聽傳統藝術的老故事

$
0
0

文/張錦德

圖/太乙廣告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在100年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獎團體北管樂團「共樂軒」激越昂揚、喧囂震天的嗩吶、鑼鼓聲中,「如臻至藝—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聯展」將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掀開序幕。除了展出歷屆得獎藝師的介紹外,還將舉辦了3場推廣講座,邀請今年藝師獎得主:歌仔戲名角小咪、菊壇首屈一指的知名老旦曲復敏及傳承罕見漆線工藝技術的漆線大師顏金益前來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9月29日開幕當天,首先由顏金益帶來「漆線工藝的歷史」,現場並展出多項漆線藝品。 

鮮少曝光的漆線工藝

漆線工藝在國內又稱作牽線,在中國閩南則稱作漆線雕,是泉州派神像雕刻的一大特色,流傳了數百年。 

宛如刺繡一般,只見顏金益一點一壓然後再一拉,神像衣袍上一片片的鱗片鎖甲,甚至是雕龍畫鳳,都在他的巧手下一一成形。出身平溪礦工家庭的他,原本是想學木刻神像,以求一技之長,進而學習到粉線技藝。粉線也是用來妝點神像,不同的是粉線的技法就像蛋糕師傅擠奶油,線條較粗、質地較軟嫩,附著力雖好,但要製作多層次的重疊設計,容易和在一起,不論技法、成相,乃至於價格,粉線都不如漆線。 

也因此顏金益興起到宜蘭、彰化拜師學藝的念頭,然而實際走一遭才發現漆線工藝是傳內不傳外。他不但什麼都沒學到,就連漆線是漆汁加什麼祕方也不得而知。幸好有朋友提供漆線原料,並找來一尊神像讓他臨摹,憑著過去粉線的基礎,以及幾次看人牽線的記憶,他依樣畫葫蘆,幾番試驗下,終於成功跨到漆線領域。 

「求新求精後的成就感,是我跨越的動力。」顏金益表示這股動力讓他不甘於只是一名漆線師傅,他愈做線條愈細,愈做圖案愈是繁瑣,像是捲雲、蝙蝠、龍鳳,凡是殿堂上能見到的藻飾,都能縮小複製在佛像身上。 

為了讓更多人能認識漆雕技藝,顏金益開始試著將漆線工藝移植到木雕家具、陶藝碗盤上,所雕飾的也不再只是神像上常見的龍鳳,而是大自然常見的花鳥樹草,希望為古老技藝找出新活水。

曲復敏從中年後改行當轉扮老旦,以老生、老旦縱橫舞臺,劇藝出神入化。

曲復敏從中年後改行當轉扮老旦,以老生、老旦縱橫舞臺,劇藝出神入化。

 

從小旦小生到老生老旦的舞臺輪轉

緊接著上場是10月19日,京劇藝師曲復敏所帶來的「我與戲曲與老旦的裝扮」。曲復敏本名曲敬瑜,出身復興劇校第一期「復」字輩,「一進去就被分到專唱女角的青衣花旦,但生性頑皮的我,從小就是孩子王,一開始就唱需要武打身段的刀馬旦,甚至反串男角,兼唱小生戲。」她說。 

因為好玩,有一晚她在遊戲室拿著撞球桿,故意摹仿老漁夫劃槳,高亢的嗓音吸引了專教老生的張明福老師注意,而被要求轉到老生去。這一轉奠定她的舞臺方向,從此接受訓練擔任主角,並陸續跟周正榮、曹曾禧、關文蔚等名師學習,開啟了戲路。

然而這一切卻在她步入中年,回到復興劇校後有了轉變,老校長希望她能夠兼演老旦,演起楊家將的佘太君。這一轉可是非同小可,原來老生在京戲是非常重要的行當,其戲份之重堪稱是第一男主角,如今轉到老旦,可以說是由主角變成配角。

這對曲復敏來說,無疑是一大挫折,「不過體力的變化讓我不得不去妥協,當時我想,既然要唱,就要唱不一樣。」她解釋過去老旦多由男人演出,而且都是脂粉未施,但受到好友郭小莊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影響,她開始在臉上畫上淡妝,讓老旦在舞檯燈光投射下更有氣色,同時也符合劇中佘夫人的端莊貴氣。

這樣轉變難免也受到傳統人士的批評,笑她把老旦演成像彩旦。面對批評,她欣然接受,並努力學習老旦唱念身段。老旦的唱、念雖然都是用本嗓,粗獷的寬音又跟老生渾厚不一樣,反像是青衣那樣婉轉迂迴。除了唱腔,身形、表情也大逕庭趣,這之間轉換,只有努力再努力,不斷下工夫。 

「這一次得獎,是對傳統戲劇肯定。」曲復敏表示,一個京劇人才養成,從8、9歲開始,要到40歲前成名,這歷程相當艱辛。而這個獎項讓年輕人看到希望,鼓舞他們繼續投入,有年輕人的接棒,才能讓傳統戲劇走下去。

小咪(陳鳳桂)現在除了舞臺演出之外,還專注在教學、傳承。
小咪(陳鳳桂)現在除了舞臺演出之外,還專注在教學、傳承。 

不斷跨界演出的小咪藝師

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講座是10月20日,由歌仔戲藝師小咪老師帶來示範演出。本名陳鳳桂的小咪,五、六年級的觀眾一定不陌生,小時候看楊麗花歌仔戲,總會在戲中看她演出風度翩翩的氣質小生。90年代後期,她還在《福氣神爺》飾演李傳香,從一介文質彬彬的小生,成為柔媚多情的小旦。 

在歌仔戲裡,小生兼演花旦並不少見,但要再跨界三花丑角,就少之又少了。1992年小咪與唐美雲在「河洛歌子戲團」的《天鵝宴》中,她飾演的愛民如子又不知權變的郿道九,成了她的成名代表作。「這是我第一次扮演小丑,扮相及身段相當滑稽,一出場觀眾就笑個不停,每次下場,觀眾就期待我再度上場。」從沒演過丑角的她,全憑著想像揣摩這「霉到久」的郿道九。而能成功演出,則要歸功於自己從沒被定型。 

28年前,小咪從藝霞歌舞劇團轉進歌仔戲圈,歷經了楊麗花、河洛、唐美雲等劇團,並未在固定的劇團演出,讓她有如漂泊的浪子,「我喜歡自由,不想被戲團的行政作業綁住,看似流浪,但卻能更專注演出。」小咪認為不用創團當團主,連帶也不用背負當家小生這包袱,使得她可以嘗試各種角色,2012年在唐美雲歌仔戲《燕歌行》劇中更扮老扮怪,飾演「死神」和「文學謬思」於一體的不死靈。 

然而歌仔戲終究是小生小旦戲為主,總是淪為配角,是否有所遺憾?對此,她自信表示自己雖不是主角,卻仍是重要角色:「我也有我的觀眾,只要觀眾喜歡就是成功。」她笑說今天戲迷來看戲是看人也看演技,加上年輕編劇著重各種角色的發揮,因此每個演員底下都有死忠的戲迷,一high起來,也是台灣南北跑到處去追戲。

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為獎勵登錄的傳統藝術保存者或保存團體,而這次藝師聯展活動,除了是向歷屆的傳統藝師致敬,也期望能拉近民眾與傳統藝術的距離。10月份不妨走一趟剝皮寮歷史街區,老街、老玩意將帶領民眾認識傳統藝術的相關知識,同時還能一睹大師風采,聽聽他們說說傳統藝術的老故事。

以漆線妝點佛像的顏金益擁有一雙巧手,獲得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的肯定。

以漆線妝點佛像的顏金益擁有一雙巧手,獲得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的肯定。 

如臻至藝—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聯展

時間│9/29~11/3週二至週日10:00~18:00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市廣州街129、131號、143~157號)

電話│02-2913-5533轉607、0986-490-565傅小姐(來源:文化快遞)

混種現場One Site 2013

$
0
0

文、圖/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提供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繼2012年的「混種現場On Site」活動,帶來國內外聲響視覺藝術家及獨立樂團,展開長達一個月融合音樂、聲響、影像的跨界藝術計畫之後,2013年再度推出全新的「混種現場On Site 2013」,於9月28日至10月6日分別在華山大草原、台北國際藝術村百裏廳、溫羅汀街區以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舉行。 

跨種撞擊 創作無界線

2012年的「混種現場On Site」創造了一個在不同的類型中連結、實驗極端的可能性,例如為配合開幕特別安排法國電子音樂團體「當下混音」結合「電子」和「當代音樂」兩種風格,為2008年始發現並修復的德國表現主義經典默片《大都會》終極完整版,舉辦一場現場電影音樂會的亞洲首演。活動期間並讓跨域的創作組合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發酵並完成融合,如日本藝術家伊東篤宏融合搖滾與聲響、台灣藝術家姚仲涵與新加坡DJ Stingrays讓噪音與電子音樂相互跨種撞擊、日本EVALA混合了舞曲與噪音等。而活動的尾聲更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廣邀台灣獨立樂團與日本聲響藝術家黑川良一跨界演出,為整個「混種現場On Site」寫下一個完美句點。

「混種現場」以聲音為題,結合聲響藝術家及獨立樂團一起跨界演出。
「混種現場」以聲音為題,結合聲響藝術家及獨立樂團一起跨界演出。 

國內外樂團 精彩演出輪番上陣

因此,延續去年混種現場的實驗性與概念,今年「混種現場On Site 2013」從開幕到閉幕,橫跨台北數個重要藝文地標,意圖以更自由、更無限制的方式融合出一個新的藝術品種,打破一般大眾對媒材及表現手法的想像疆界。9月28日在華山大草原的開幕活動從下午二時開始到晚間十時,邀請了演出形式日趨多樣的台灣樂團,如曲風融合電氣、搖滾精神與跳舞節拍的「女孩與機器人」、創造迷幻卻又真實氛圍的「草莓救星」等,接續為柯智豪& Big Band大膽探索京劇表演、電子音樂、經典電影、現代劇場的《大演歌1.0》。晚間則邀請國際聲響藝術家同臺演出,來自義大利的聲響藝術家Plaster 與目前立基於柏林的藝術家Lasal聯合演出,使用豐富的顏色和聲音變化創造綿密的音景,而美國藝術家Onyx Ashanti 則運用自行創造的Beatjazz控制器,現場即興演出與民眾互動,讓民眾在市中心大草原上享受難得的音樂盛宴。 

當聲響的演出越來越多,我們不禁想問,發生的頻率與其質感是否相等?從目前可見的幾種聲響演出類型出發,特別於9月29日、10月4日及5日三天晚上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規劃「聲響之夜」,引介國際極具代表性的演出,其中,近幾年在日本相當受矚目的才子宮內優裏(Miyauchi Yuri),嫻淑運用各種樂器及電腦程式,融合打擊、旋律、人聲為一人樂團,帶來與眾不同的現場演出。而由台灣當代藝術家姚仲涵和葉廷皓組成的HH,有別於以往單人演出的形式,一人負責製作電子音樂、另一人負責即時影像互動,從跨界合作到自己跨出去,從實驗聲響走向電子音樂,以創作者身份進行自行混種。以不同於平面的聲音影像演出,將視覺轉為更具空間感的光,扭轉觀眾習以為常的空間感知。同時並邀請剛獲得奧地利電子藝術聲音類首獎的加拿大藝術家Nicolas Bernier,透過聲音裝置Frequencies(Synthetic Variations)帶來結合光與聲響的冷冽震撼。

除「聲響之夜」,同時延續去年備受好評的特別單元「混種工廠」,試圖對在地的藝術家提出更多的可能性與挑戰:9月29日以合成器做為演出發展主軸的N:PRST,10月4日黃偉軒與郭知藝的影像及聲響合作,而10月5日法國藝術家Nicolas Lelièvre與國內的聲響創作者林育德,將進行跨種類、跨文化的思維對話及合作,期許在聲音影像的演出類型中,達到更深層的跨種相混。

來自法國的1024 architecture的作品「Boom-Box」,將為混種現場帶來精彩的閉幕演出。

來自法國的1024 architecture的作品「Boom-Box」,將為混種現場帶來精彩的閉幕演出。 

街區演出 讓聲響藝術走入生活

如果舞臺演出是璀璨的結果,那麼這些日常生活場域即是文化還有能量積累的起始點;創作的一切源自於生活,因此我們把混種現場拉回街頭。「混種現場On Site 2013」特地選了4個環繞在師大臺大周圍的溫羅汀街區,是一直默默在累積醞釀文化的場域:尖蚪、永樂座、立方計畫空間以及睡不著咖啡館,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混種實驗。我們邀請聲音藝術家黃鐘瑩、Sonic Deadhorse、Tunnel of Light,以尖蚪的餐點及場域作為發想,在10月2日及3日兩天晚上,用劇場的形式融合出一系列兼具聲響、味覺及視覺的佳餚。而在永樂座的「你的字句,我的聲音」文字採集計畫,邀請民眾拿起一本書翻到第92頁,寫下頁面中第6句話留在採集箱裡,再由藝術家應蔚民(夾子小應)與貍貓(潘韋儒),以聲音、樂曲之方式重新演繹並於10月6日演出。

最後10月6日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閉幕,特別邀請以聲音、身體、空間、視覺、技術整合及科技建築相互創造了極限饗宴的法國藝術團體1024 architecture,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歷史斷面帶來亞洲首演經典作品「BOOM-Box」。利用寬16公尺長8公尺高的鷹架,先將街頭手提式收音機的影像轉變成DJ轉盤,再將3D影像投射到鷹架上面,隨後再投射到建築物上,營造出更為抽象的虛擬世界,其重量級的音樂加上炫目的mapping影像,將為寶藏巖的週日晚間帶來視覺及聽覺上的強力震撼。除在一連串的室內戶外的聲音結合影像的表演之外,今年也特別邀請了「手_手」團隊在9月28日開幕以及10月6日閉幕當天,為我們帶來特別配合活動設計的創意市集,結合現場DJ的即興表演,讓觀眾可以在觀賞演出之外,也能享受一個悠閒又饒有創意的週末午後。

受邀演出的姚仲涵和葉廷皓組成的HH,從實驗聲響走向電子音樂,是以創作者身份自行混種的新團體。

受邀演出的姚仲涵和葉廷皓組成的HH,從實驗聲響走向電子音樂,是以創作者身份自行混種的新團體。 

混種現場 On Site 2013

時間│9/28(六)~10/6(日)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市北平東路7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汀洲路三段230巷14弄2號)、華山大草原(林森北路、市民大道交叉口)、溫羅汀街區

網站│www.facebook.com/onsitetaipei

電話│02-3393-7377轉107孫小姐(來源:文化快遞)

生活給我的詩 2013台北詩歌節

$
0
0

文、圖/台北詩歌節提供 

生活給我的詩  2013台北詩歌節

 

詩從哪裡來?從靈魂?從激情?從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嚮往?然而,靈魂需要具體的憑依才能實踐激情,回憶與嚮往莫不是透過生活場景才能展示。文學飛躍性的想像力是以生活作為滋養的,如果沒有生活的翻譯與顯微,詩心就只是幽微秘密的震動,而不能夠傳染他人、感動他人。策展人鴻鴻、楊佳嫻將2013年台北詩歌節主題定為「生活給我的詩」,活動從10月19日至11月10日,長達3週的時間,以各種跨領域的文學活動,讓台北城沐浴在詩生活當中。 

詩是文字最精粹的展演,卻不局限於文字,台北詩歌節以文字為堅實的基礎,向其他領域進攻,拓展詩的腹地,讓民眾可以從各種不同途徑親近詩,也讓詩更無所不在;讓詩豐富,讓詩不再端坐於高遠的寶座,而是變成一起散步、吃飯的朋友,讓人們看見詩的潛力。

詩人歌手同臺演出

10月19日晚上7點於中山堂光復廳的開幕演出《千百條河流的風景》,點出詩及身體的流動性,與流動在其中的音樂如何接引二者,活動邀請到「組合語言舞團」,根據現代詩作來創作舞蹈,以空間為紙,身體為筆墨,帶出情感與想像的意境;此外,還邀請歌手羅思容演唱周夢蝶、林亨泰及黃粱等詩作譜寫的歌曲,及國際詩人與台灣詩人李魁賢及羅任玲同臺朗誦。11月2日晚上7點於中山堂中正廳的《你敢有聽著咱的歌》延續去年《為你寫一首詩/歌》,召集本地現實主義取向的詩人與歌手同臺演出,邀請詩人郭楓、宋澤萊、曾貴海、劉克襄、鍾喬、林蔚昀及邱晨、滅火器、農村武裝青年阿達、吳易澄、桑布伊及米莎等歌手,展現他們與社會對話的態度與能量。 

11月8日晚上7點半於中山堂光復廳的《天空比旗幟更藍》則是邀請俄羅斯著名的詩歌吟唱家葉蓮娜‧芙荷洛娃(Elena Frolova),與同樣喜好把詩與音樂結合的台灣歌手王榆均合作演出,呈現北方冷陸與熱帶島嶼的詩樂風情。以上3場演出將陸續於中山堂、唐山書店及台北人Café 3處開放免費索票,每人限索4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 

《天空比旗幟更藍》邀請俄羅斯著名的詩歌吟唱家和台灣歌手同臺獻藝。

《天空比旗幟更藍》邀請俄羅斯著名的詩歌吟唱家和台灣歌手同臺獻藝。 

國際詩人分享創作

國際貴賓方面,邀請到斯洛維尼亞詩人伯里斯‧諾瓦克(Boris A. Novak)、秘魯詩人羅絲‧曼朵莎(Rosakebia Liliana EstelaMendoza)、新加坡詩人馮啟明(Alvin Pang)、中國詩人鄭小瓊與高曉濤。這幾位詩人風格與題材相當多元,或兼具哲學教授與劇作家身份,或能對勞動、性別與身體進行深刻思考,延伸舉辦「勞動與詩歌」、「在地與天之間,選擇鳥」、「語言與自由」及「跟著詩的光影旅行」等講座,與台灣詩人們進行精彩對談。在本地詩人部份,也安排了主題式講座,探討文學與疾病關係的「病與詩」、講述現代詩創作裡古典靈魂的「詩的古典與現代」及由「創世紀」詩人帶領的「與詩人遊湖」,和讀者一同在水天橋亭之間,行走、賦詩、飲茶、談天,有如「曲水流觴」,親密對話。

大師專題 X 經典重讀

本屆詩歌節特別推薦兩個活動:大師專題辛波絲卡+魯熱維奇及4場「經典重讀」系列。大師專題活動,除了台灣人熟悉的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同時介紹在波蘭文壇也非常重要的詩人與劇作家魯熱維奇(Tadeusz Różewicz),旅居波蘭的台灣詩人林蔚昀將從原文翻譯兩位詩人作品,與小說家李維菁、音樂人雷光夏、詩人鴻鴻於11月6日及7日在誠品信義店3樓Mini Forum 舉辦朗讀講座,將作品介紹給台灣讀者。

與此呼應的是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拼貼畫作展,她的拼貼畫正是本屆詩歌節主視覺的構成主軸。去年與世長辭的辛波絲卡在波蘭共產黨執政期間,開始從事明信片拼貼創作,並且把它們當成節慶賀卡寄給朋友,在那個紙張不易取得的時代,剪刀和膠水品質不佳、報章雜誌充滿政治口號及無趣標語的灰色現實中,辛波絲卡卻發揮想像力,以一雙巧手創造出多采多姿、充滿奇想的拼貼,讓收到這些卡片的朋友能暫時脫離禁錮。這批在她生前從未對外發表過的明信片拼貼,將從10月5日至11月10日於誠品敦南店、小小書房、有河Book、伊聖詩等多點展出,讓讀者醉心於她的詩藝之外,也能看見她另一項把生活化為藝術的才能,這也符合本屆詩歌節「生活給我的詩」的主題。 

「經典重讀」系列活動則以木心、也斯、林亨泰、夏宇4位詩人為主角,木心、也斯是重要且全方位的文學家,分別在近兩年中逝世,這兩場講座格外具有紀念意義;林亨泰是富有實驗精神與現代風貌的本土詩人,夏宇則是詩壇永恆的女王,從人到書都彷彿當代藝術般的反叛與精彩。台北詩歌節特別邀請不同世代的詩人、學者,組織了「肉體是一部聖經:重讀木心」、「亞洲的滋味:重讀也斯」、「防風林裡與外:重讀林亨泰」、「粉紅色噪音裡的音樂:重讀夏宇」4場講座,從各個角度,討論這4位詩人的詩作,凸顯他們對於台灣文學的意義,以及閱讀上的樂趣。

「生活詩路跑行動」以即興演出、快閃的方式,讓觀眾一起成為街頭詩演出的創作者。

「生活詩路跑行動」以即興演出、快閃的方式,讓觀眾一起成為街頭詩演出的創作者。 

行動詩藝術及跨領域詩展演

在詩與其他藝術合作方面,邀請擅長詩的聲音表演與即興演出的法國詩人夏爾‧貝內甘(Charles Pennequin)與同樣來自法國卻長居台灣的聲音藝術工作者澎葉生(Yannick Dauby)連袂演出「聲音詩行動」,創造出一種生活的儀式,讓你我都成了參與者、見證者及發聲者。與南海藝廊合作「生活詩路跑行動Ⅱ─牯嶺南海社區劇場系列」,結合環境、詩與劇場,邊走邊看,邊走邊演,生活處處都可以是詩劇場。跨領域詩展演的「帶詩人回家」則由年輕一輩詩人中高人氣的凌性傑、羅毓嘉和吳俞萱,邀請讀者提出「把詩人打包帶走」的小企劃──讀者時常從詩閱讀中看見詩人的生活,那麼,詩人有沒有可能參與讀者的詩意生活呢?你可以帶著詩人回家一起做飯,帶詩人逛夜市撈金魚,帶詩人到秘密珍藏的廢墟地等等,除了全程影像紀錄,也將舉辦發表會,請詩人和企劃執行的讀者一同談談這趟有趣的小旅程。 

除此之外,台北詩歌節活動期間亦將結合小小書房、有河BOOK、紀州庵新館、國家書店、唐山書店及伊聖詩私房書櫃等台北特色書店和店家,聯合展出台北詩歌節精選書展;另外還有讀冊生活綫上書展,特設書迷購書優惠方案,讓我們在秋意正濃的時節裡,一起尋好詩、讀好書。

「聲音詩行動」邀請法國詩人夏爾‧貝內甘與台灣藝術家一同演出。
「聲音詩行動」邀請法國詩人夏爾‧貝內甘與台灣藝術家一同演出。

每年詩歌節的開幕演出都吸引許多觀眾前往聆聽、觀賞(圖為2012年的開幕演出《誰能講述我們的夜晚》)。
每年詩歌節的開幕演出都吸引許多觀眾前往聆聽、觀賞(圖為2012年的開幕演出《誰能講述我們的夜晚》)。

2013台北詩歌節

時間│10/19(六)~11/10(日)

地點│請上網查詢poetry.culture.gov.tw

電話│02-2306-5200

FB│台北詩歌節(來源:文化快遞)

繽紛萬華 遇見百變風貌

$
0
0

文、圖/張錦德 

年來台北正在進行「都市的再生」,不用拆遷改建、不用大興土木,而是藉由創意街區來展現一個地方的品味與生活態度,進而吸引民眾走進街區、認識街區、認同地方。一條創意街區是由3種元素的化學結合:「人+情+WAY」從事創意的人、喜歡創意的人、渴望享受創意的熱情齊聚一堂說故事。這一回我們溯淡水河而上,走訪萬華街區,尋找角落的人情味,重新認識老城的活力及魅力。 

北萬華 娛樂X文創X活力

位於北萬華的西門町,原是淡水河附近的荒地,日治期間劃成井字形的娛樂特區;30年代開始,西門町成為著名的「電影街」,僅武昌街二段就連開了十多家戲院。電影院的興起,使西門町成為台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聖地,也是青少年次文化的代表。 

從康定路來到西寧南路上的貳拾陸巷Somebody Café,整潔的白色樓梯、沙發、牆面,佈滿了黑色線條、圖案,是一個黑白交織的奇幻文創世界。這原是藝術家張凡旋找來當工作室與畫廊的空間,她擅用黑色奇異筆、白色物件進行創作,整個空間就是她的大畫布,把牆面肌理當作油畫基底,隨意揮灑創作靈感。這家隱身在西門鬧區的老舊建築,定期邀請藝術家與樂團展演,就連廁所也不放過,亦不定期舉辦實驗性個展。

沿著西寧南路往南走,在最古老的日本佛堂法華寺的隔壁「198 ギャラリーCAFE」,閃亮亮的招牌就矗立在店門口,3種不同字母的混搭,讓人摸不清店裡賣什麼葫蘆藥。推開門進去,一堆舊時代的知名相機隨意放在架上,就像一家傳統相機博物館。「我們這兒也不展畫,正確來說是攝影展覽空間。」6年級店長柯明暘笑說因為喜歡攝影,挖掘奇特事物才開了這家店。店裡還舉辦了「198岀發,目的地不明」攝影活動,就是拿著相機從198號岀發,至於要去哪?怎麼去?完全靠丟銅板決定,是充滿驚喜的城市攝影之旅。

以黑白色為基調的貳拾陸巷Somebody Caf ,簡單明亮又充滿童趣。

以黑白色為基調的貳拾陸巷Somebody Caf ,簡單明亮又充滿童趣。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 裡創意小商品隨處可見,處處有驚喜。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 裡創意小商品隨處可見,處處有驚喜。

中萬華 老街X復古X懷舊

沿河上溯,來到中萬華區域,也就是舊稱艋舺的老萬華,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3大重要都市,而其中橫向通往河岸的貴陽街,曾經是台北第一街。

而與貴陽街垂直相交的華西街,「到明年就滿100年囉!」河洛韻文史工作室同時也是阿猜嬤甜湯第2代負責人的柯得隆驕傲的表示,自家經營的阿猜嬤甜湯就位在華西街上,唯一保有日治時代建築特色的連棟紅磚屋。

跟著柯得隆的腳步來到龍山寺,周遭的佛具店、香舖、草藥店,讓空氣中瀰漫著百年市集才有的味道,街上席地而坐的攤販,隨意擺放著古老的佛像、玉石,乃至於老舊手機、二手家具,客人喜歡就賣的豪氣,讓商業活動也能非常具有人情味。這裡保留早期農業社會中的庶民文化,柯得隆笑說把自己當外國觀光客,才能再次領會台北最草根、最有人情的文化底藴。 

最後別忘了走一趟剝皮寮歷史街區,這曾經是商業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並具有清代市街的空間規劃,例如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就保有清代街屋「前舖後居」的空間格局。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有清代街道的風貌,傳統又復古。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有清代街道的風貌,傳統又復古。
阿猜嬤甜湯樸實的店面裡,飄散著令人懷念的老味道。

阿猜嬤甜湯樸實的店面裡,飄散著令人懷念的老味道。

南萬華 美食X飄香 X回味

相較於北、中萬華,位於水源路、中華路二段一帶的南萬華是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在此興建眷村、國宅,才開始有人口聚集。柯得隆解釋整片的草原荒地有如現今的關渡平原,日本政府曾在今天青年公園位置上興建機場,相對於松山機場,所以又稱為南機場。 

如今機場已經不在,但以機場為名的南機場夜市,反而成為在地萬華人口耳相傳的私家景點。不同於華西街夜市有吃又有玩,南機場夜市以飲食為主,便宜實惠,又因為附近是眷村、國宅,讓這裡的美食保有外省風味,是老萬華人共同的記憶。 

從一條河認識一座城市,西門町、艋舺、南機場,淡水河右岸,吸取大河養分的3個聚落,從北到南短短3公裏的距離,不但各自發展不同的文化,同時也架構了300年來台北城多元特色,是值得讓喜愛台北文化歷史的人細細品味。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有清代街道的風貌,傳統又復古。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有清代街道的風貌,傳統又復古。
西門町街頭藝人的表演,吸引人群圍觀。

西門町街頭藝人的表演,吸引人群圍觀。

 

西門町

週一至週日00:00~24:00

台北市萬華區東至中華路、西至康定路、北至漢口街及南至成都路

02-2331-2647

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é

週一至週日13:00~22:00

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31號2樓

02-2311-2371

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198 ギャラリーCAFÉ

週一至週日12:00~22:00,每週二公休

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98號

02-2331-0598

捷運西門站1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阿猜嬤甜湯

週一至週日15:00~23:00,每週四公休

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3號

02- 2361-8697

捷運龍山寺站2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剝皮寮歷史街區

週一至週日00:00~24:00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康定路交叉口

02- 2336-2798

捷運龍山寺站2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南機場夜市

週一至週日05:00~24:00

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2段307巷至315巷間

02- 2305-3036

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步行約25分鐘。

東方花草茶講座

10/4 19:30-21:30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é

走進萬華區的青草街裡撲鼻而來的青草香,是否讓你心曠神怡呢?西方有花草茶,東方有青草茶。快來學習依照不同的節氣,烹煮出適合自己的青草茶吧。 

河洛韻與鐵陀螺講座

10/17 19:30-21:30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é

「河洛韻」類似大富翁遊戲,遊戲搭配有趣的口訣。鐵陀螺,日本戰鬥陀螺的前身。日本殖民期間,引進萬華,材質以鐵為主,不同於台灣傳統的木陀螺。

丟鞋的藝術

$
0
0

最近一兩年,台灣人開始瘋丟鞋,因為拿鞋子朝狗官一丟,人民普遍叫好,丟鞋者不但自己發洩怨氣,也幫台灣人出口鳥氣,所以丟鞋者眾,丟出來的鞋子式樣也各具特色,最後甚至還發展出周邊產業,如警方學習擄鴿集團而打造出來的攔鞋網。丟鞋,真的已經是台灣行為藝術裡頭最夯的一個大概念。

當然,鞋子要丟得準,丟得有美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同任何藝術,丟鞋藝術在發展之初,一定有其侷限處,有其定義未明的地方,可是只要那些對丟鞋有興趣的人能夠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假以時日,誰說丟鞋不會跟丟棒球一樣,也成一門藝術。

對,棒球,這正是有志丟鞋者可以效法的一門學問,因為兩者有一共通之處,就是「丟」。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以棒球為例,試著摸索出如果丟鞋要成為一門藝術的話,可以思考的方向。

棒球能成藝術,一個重要因素是,投手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而其基礎,則在於快速球。同理,丟鞋者如果要在這個圈子裡混出名堂,首先,就要具備丟「快速鞋」的能力,有此基本功,再練習其他鞋種,就比較可能成功。以下,就把常見的鞋種簡述一番。

一般來講,快速鞋(Fastshoe)分兩個系統,即二鞋帶快速鞋(Two Shoestring Fastshoe)與四鞋帶快速鞋(Four Shoestring Fastshoe ),顧名思義,二鞋帶與四鞋帶的差別,就在於四鞋帶多了兩條鞋帶(4-2=2)。這兩種快速鞋的丟法中,又以伸卡鞋與卡特鞋最有名。

伸卡鞋(Sinker)。顧名思義,伸卡鞋又可稱為「下沈鞋」,意思就是,當鞋子接近被丟目標的時候,會急速下墜,讓當事人擋錯地方。於是,本來想檔臉的可是鞋子卻往肚子跑,本來想擋肚子的,結果鞋子落在LP位置,真是痛不欲生。

卡特鞋(Cutter)。又稱「切鞋」,這種鞋最大的特點,就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有比較大幅度的橫移,在速度依舊飛快的情況下,此時不論你是右擋者(用右手擋鞋者)或左擋者,由於完全沒有料到鞋子橫移的面積竟然會超出預期這麼多,於是便常常擋空,鞋子就可以丟到狗官沒有保護到的地方。

當然,快速鞋是基本鞋路,可是如果一個好的丟鞋者沒有幾種看家變化鞋種,是很難在丟鞋圈揚名立萬的。所以我們一定也要認識下面這些變化鞋。

曲鞋(Curve)。這是最常見的變化鞋,雖然速度比較慢,可是如果丟鞋時能夠有技巧地快速旋轉鞋子,常常會讓維安人員判斷失準,揮網落空,被球證判為好鞋。曲鞋的幅度大,丟得準會剛好丟到狗官頭上,讓他很尷尬。丟得不好也會讓狗官心生畏懼,因為不知道鞋子會彎曲下墜到哪裡。

變速鞋(Changeup)。這種鞋種,當丟鞋者出手時,狗官或者他們的隨扈會以為是一般的快速鞋,可是變速鞋的厲害處就在於,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突然減速,導致狗官過早揮手擋鞋,或者隨扈提早張網攔鞋,鞋子就利用這個時間差,避過阻擋,直搗目標,讓狗官徒呼負負。

滑鞋(Slider)。滑鞋是變化鞋裡頭速度最快的一種鞋路,一個丟滑鞋丟得好的丟鞋者,丟出去的滑鞋,前半段的鞋路軌跡看似快速鞋,可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往狗官的外角下墜,也就是說,如果瞄準處是目標的左手外側,鞋子會砸到他的右大腿。一位有經驗的滑鞋丟者,他握鞋的方式比較接近曲鞋,可是鞋子出手的方式,則與快速直鞋無甚差別,所以,滑鞋幾乎是丟鞋者最想學會的一種鞋路。

蝴蝶鞋(Knuckleshoe)。講到這種鞋路,現今幾乎已經沒有幾個人會丟了。又稱「彈指鞋」的蝴蝶鞋之所以特別,因為當丟鞋者丟出鞋子之後,鞋子竟然會像蝴蝶一樣飄忽不定,讓對方驚駭莫名,因為根本不知道應該往哪裡閃躲。所以,蝴蝶鞋雖然常常造成暴投,可是卻是心理威脅最大的一種鞋路。

各位,丟鞋的鞋路隨便聊聊就這麼多種,整個丟鞋的藝術,我連先發丟手、中繼丟手以及後援丟手都還沒有談到,就已經把篇幅用光了,丟鞋,是不是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呢?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文/馮光遠)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jys/Series/20131112/

 

台北故宮「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開幕

$
0
0

乾隆在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整理收藏編目、指導藝術品製作、為藝術品評鑑下「神」、「妙」、「能」等第,藝術品好「神」,乾隆也好「神」!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將持續至明年(2014)1月7日止,是體驗乾隆品味的好機會。

10月7日台北故宮舉行盛大的開幕記者會,同時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與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揭開序幕。開幕記者會當天,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2009年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時,一位觀眾向前院長周功鑫提議,辦了雍正,何不辦乾隆呢!於是便有了這次展覽的機緣。而借展單位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亦蒞臨現場,並允諾新媒體展未來將到北京故宮展出。

乾隆品味既複雜又矛盾,真是藝術史上懸而未解的大謎團,此次「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從乾隆講過的話、寫過的詩,讓乾隆自己說自己,告訴大家他的藝術品味。特展展件豐碩,除了台北故宮的院藏之外,更向北京故宮借展45件展品,總數達200件之多。共分為「品味養成」、「鑑藏製作」、「生活藝術」三大單元,從乾隆品味形塑到品味的展現,而生活與品味更是不斷交融的過程,品味體現於生活,生活影響了品味。展覽陳列特別可看之處在於,將相關的展件並陳,特別使得乾隆製作鑑藏的過程一目了然。譬如「鑑藏製作」單元的漢〈銅熊尊〉與清乾隆〈玉熊尊〉,兩件熊尊過去曾分開展出過,此次擺放在同一個展櫃裡,它們的上方也張貼了《西清古鑑》〈唐飛熊表作〉的輸出圖片,三熊相照更能看出它們在清宮中鑑藏與製作的脈絡──即乾隆收藏了漢〈銅熊尊〉,後斷定為唐朝作品並收錄於《西清古鑑》中,再重新製作成玉熊。此外還展出了乾隆早年皇子時的習字、御筆的花卉和古槐及批改的奏摺等,特別能展現出他個人的一面。

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抓緊了「每個人都可以是現代乾隆」的主軸,以分區敘事的方式分「時空洞」、「乾隆的奇異山水」、「乾隆的春曉慶典」、「乾隆的小宇宙」、「十全乾隆」、「人人都是乾隆」六塊展開,一走進現場,就穿越了時空洞,各國人士操著不同的語言向觀眾這位「乾隆」打招呼,觀眾於此便展開了他的cosplay。每一個展件皆由乾隆與他品味的藝術品發想而來,十分生動活潑,從藝術家的創意中追尋其與發想文物的關聯性也是樂趣所在,新媒體展則將持續至明年3月16日止。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站在巨幅的特展主視覺看板旁致詞,主視覺分別由台北故宮藏《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封面肖像與北京故宮藏那羅延窟本〈是一是二圖〉合成,也象徵了兩個故宮在此展的合作。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站在巨幅的特展主視覺看板旁致詞,主視覺分別由台北故宮藏《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封面肖像與北京故宮藏那羅延窟本〈是一是二圖〉合成,也象徵了兩個故宮在此展的合作。

 

《文/鄭婷婷》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Column/art/


台北史博館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

$
0
0

眾星雲集,金光閃耀,但此次登場的不是Cartier的璀璨珠鑽,而是媲美Cartier的中國古代工藝――螺鈿。「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10月10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準備閃亮每個人的眼。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螺嵌。「螺」為貝殼類的殼片,而「鈿」在《集韻》中稱:「鈿,以寶飾物。」簡單說來,螺鈿就是在木胎、漆胎上鑲嵌貝殼類殼片的一種裝飾工法。中國的螺鈿鑲嵌漆器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唐代始興,影響所及達北韓、日本等地,代表作為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的〈平螺鈿背圓鏡〉等。明清時期,傳世品的留存加上專書《髹飾錄》問世等,見證了中國螺鈿漆器發展的高峰時期。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國向明朝廷朝貢,明朝廷冊封琉球國中山王,開啟中、琉之間的互動關係,螺鈿漆器技術也透過朝貢貿易,影響到琉球鑲嵌工藝。

寄暢園收藏約有300件漆器作品,台北史博館協同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從中挑選出約50件精美的螺鈿漆器作品,舉辦此次展覽。漆器涵蓋廣大,為什麼會將焦點放在螺鈿漆器呢?該館展覽組承辦人陳勇成表示,過去談論漆器時,往往廣泛討論各類技法,如雕漆、剔漆、填彩等,螺鈿鑲嵌只是眾多技法的一部分,例如史博館稍早舉辦的「剔采玄光:館藏漆器特展」,便是從重點技法切入討論。但在這次策展中,寄暢園所藏的螺鈿漆器便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這一批製作精美的螺鈿漆器中,器形豐富,且時代跨距甚大,最早可見有14世紀元代晚期的作品,但更為人注目的是其中包含一些生產於琉球的作品,實屬難得,展品〈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即為一例。此件作品為八方形盒,橢形圈足,通體內外皆髹黑漆,以青貝螺鈿鑲嵌紋飾。盒面嵌瑞雲、古松為背景,二文人於樹蔭下賞畫。外箱內更墨書「天明二丑年三月德川家より拜領」,代表此件作品曾為日本德川家的收藏,流傳有緒。

為了帶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史博館集結各方學者,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日本沖繩浦添市美術館館長宮里正子,以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黃麗淑等人,聯合收藏家、研究者以及漆器工藝家,企圖釐清中國、琉球以及北韓三地螺鈿漆器作品間的影響及延續。有別於過去以技巧為主的討論,此次展覽概念從螺鈿漆器的地域性著手,希望帶動漆器研究一個新的可能性。

此展開幕式於10月11日舉行,當天眾多藝文界人士到場祝賀,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北京故宮副院長陳麗華、寄暢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易及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先後上臺致詞。此展展期為10月10日至11月24日。

琉球17/18世紀〈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

琉球17/18世紀〈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

 

《文/王怡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gms/Series/20131112/


台灣古董拍賣週.精品接力

$
0
0

今年上半年,台灣古董文物巿場熱鬧非凡,首屆「台灣古董博覽會」的成功展出,激起海內外廣大迴響,台灣多家古董文物拍賣公司在同一時段的接續開拍,產生了連鎖集客效應,贏得掌聲與佳績。

在中國大陸古董文物巿場飆風退燒而進入整頓修正期的同時,台灣以一甲子豐厚的人文積澱與正確收藏經驗的累積,成為古董文物市場最好的休生養息之處,不但讓西進中國大陸的行家業者紛紛返臺,也吸引眾多中國的藏家業界跨海參與台灣文物拍賣,這種現象,證明了台灣藝術文物市場與收藏風氣的成熟和可為。

今年秋季拍賣旺季,台灣古董文物業界再接再勵,展現共存共榮的團結戰力,於12月17至22日推出「台灣古董拍賣週」,再次點燃台灣古董文物收藏的火苗。

「台灣古董拍賣週」的活動時程,依序為「富得國際拍賣」的「翰墨雅趣-中國書畫專場」,12月17、18日預展,19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松仁路9號(國泰會議中心)。「富博斯」的迎春拍賣,12月18、19日預展,20日下午1點拍賣,地點:台北市徐州路46號(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正德國際拍賣」,12月18、19日預展,地點:台北市仁愛路二段71號11樓之6,20日晚上7點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沐春堂拍賣」的「一花開五葉-茶.花.香專場」及「寶島曼波-台灣文物專場」,12月19、20日預展,21、22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五樓)。比較特殊的是,此次活動將於12月21日晚上7點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5樓舉行「台灣聯合拍賣週精品夜場拍賣」,19、20日於該處的2樓及5樓預展,由台灣世家國際拍賣、安德昇藝術拍賣及沐春堂拍賣共同參與,這種「同業結盟」的拍賣方式,不僅為台灣首創,在全球華人藝術拍賣市場上也是首開先河。

相較於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每到春秋兩季拍賣在時程和場次安排上的爾虞我詐、撞期衝場,台灣古董文物拍賣這一年來追求小而精且又齊心共創榮景的作為,就顯得成熟許多。或許,拍賣行業「同業結盟」的方式仍具有實驗性,但以台灣這個「小型經濟體」的巿場規模而言,在人文環境較為成熟的基礎下共創雙蠃,應該是一個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

台灣老一輩的頂級古董商有這麼一句心法:「車多不礙道」,確實是今天古董文物產業的度世金針,中國古董文物市場天寬地濶,若能使這條坦坦大道車水馬龍,自然同業都能雨露均沾,只要大家正派經營,齊心共存共榮,雖然台灣幅員很小,卻也有機會成為全球中國藝術文物市場的巨人。

世家:西周〈青銅爵杯〉,高24.5公分、徑18.5公分。

世家:西周〈青銅爵杯〉,高24.5公分、徑18.5公分。

 

《文/梁悅詩》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gms/Series/20131112/

上海虹橋古玩城「稻房新中國瓷器展」

$
0
0

稻房新中國瓷器展暨《7501毛瓷》新書發佈會,9月24日於上海虹橋古玩城5樓稻房會所拉開帷幕。共有數百名中國各地新中國瓷器的收藏家、鑑賞家及愛好者到場祝賀。

此一新中國陶瓷展未來將永久展出,展品全部是新中國建立後所燒製的精美瓷器,涵蓋了678新中國瓷器的所有版塊。而於展覽開幕式上同時發佈的文匯出版社《7501毛瓷》,是第一部以第三方視角系統客觀介紹「7501毛主席專用瓷」的工具書,其內容豐富,史料詳細,並由著名藏家「稻房主人」張曙陽作序。

在展覽開幕式上,張曙陽深刻剖析了新中國瓷器的歷史地位及社會價值;中國銅鏡研究會會長狄秀斌則向觀眾介紹了其收藏理念,給廣大的收藏愛好者很大的啟發;著名「毛瓷」收藏家,同時也是中國首個當代陶瓷藝術基金的掌門人馬曉峰為「毛瓷」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鑑別真偽的資訊,並與張曙陽一同為《7501毛瓷》發行揭彩。

「稻房」展廳陳列的展品幾乎囊括了新中國陶瓷的所有門類與品種,從工藝上來講,有粉彩、薄胎、釉下五彩、青花、釉裡紅、柴窯、雕塑等;從用途上來講,有陳設瓷、日用瓷、美研室瓷、獻禮瓷、展覽瓷、出口瓷等。在當年的舉國體制下,這些都是當時部所的藝術家們聯合景德鎮各大瓷廠、研究所、設計室,共同開發設計,並挑選優質瓷土,調配自主顏料,精選能手費心盡力完成的。創作過程完全摒棄了個人榮譽,把燒製精美陶瓷當作光榮的歷史使命完成,這批瓷器可以說是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陶瓷業又一次集中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

稻房藏的678新中國瓷器版塊,在中國國內是第一個建立新中國瓷器的私人展館;第一個引入互聯網終端,在資訊平臺上同步實現交易;也是第一支工行陶瓷藝術品基金投資收藏了新中國瓷器。

新中國瓷器是一個有著廣闊前景的新收藏門類。隨著專業人士們的不斷深入研究、大範圍推廣及廣大的收藏愛好者積極參與,未來新中國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和市場上應將佔有一定的地位。  

(圖片來源:典藏)

(圖片來源:典藏)

 

《文/梁悅詩》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gms/Series/20131112/ 

蘇富比改寫亞洲拍賣史

$
0
0

一場亞洲拍賣總成交額最高的拍賣會,在10月的香港蘇富比誕生!五天創下近42億港元的總成交紀錄!

10月初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週年,這家在亞洲耕耘最久的拍賣行,藉由四十週年慶擴大舉辦拍賣會的名頭號召各方珍品,果然在秋拍季綻放四十年來積累的深厚實力。一件件藝術精品爭奇鬥妍,奇珍異寶層出不窮,10月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蘇富比展覽會場,成了一座奇珍大觀園。

不同領域,各有珍寶領銜讓人們驚豔。趙無極《15.01.82》,8524萬港元成交;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1億8044萬港元成交;拍賣史上最大鑽石118.28克拉的「顯赫奪目的足色全美巨鑽」,2億3868萬港元成交;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2億3644萬港元成交;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億4124萬港元成交;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8860萬港元成交;唐夾紵乾漆佛頭像,4044萬港元成交……。一件件破紀錄的作品,讓拍賣會中掌聲不絕於耳。亞洲區的強勁買氣,源源不斷挹注香港蘇富比,為他們慶祝耕耘亞洲四十年!

巧合的是,就在拍賣啟動前三天的10月2日,持股達9.3%的蘇富比最大股東,創辦避險基金Third Point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對蘇富比董事長暨執行長魯博維(Bill Ruprecht)發出公開信,指責蘇富比這幾年表現遜於競爭對手佳士得,要求其辭職。對蘇富比的歐美高層,這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對於蘇富比的專家乃至亞洲員工與收藏家群,則是對即將迎來的香港蘇富比四十歲生日慶典專拍,懷抱著興奮期待之情。一場亞洲最盛大的拍賣會,就在這樣的氛圍開展!

東方之珠香港,每年兩季的拍賣盛事,是藝術圈人士必排的行程。拍賣行往往只精準行銷購藏藝術品的金字塔頂端客群,但今年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週年,四十歲的生日派對,要讓香港大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樣感受蘇富比的品牌魅力,於是,除了各大媒體的廣告,香港的電車、公車乃至半山道路旁的招牌,都可看到蘇富比的形象廣告。此次估價最高的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就在公車上迎風鮮活起來,只見一個個別著紅領巾的中國少年先鋒隊成員,戴著面具,眺望著這座資本主義最極致的中國城市。

頂 級 藏 家 vs. 頂 尖 拍 品 

估價最高的亞洲現當代拍賣會

從今年春拍後,蘇富比就緊鑼密鼓加緊籌備秋季的四十週年拍賣會。1744年成立至今的蘇富比,是與佳士得比肩逾兩百年歷史的拍賣大行,遍佈全球的收藏客戶群,則是蘇富比最珍貴的資產。在蘇富比亞洲專家動員全球資源下,徵集一件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來到了香港蘇富比。例如,來自「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來自尤倫斯夫婦收藏的陳逸飛與曾梵志大作;來自坂本五郎的北齊、北魏到盛唐的佛像收藏;來自倫敦舊藏的明成化青花宮盌……,件件珍寶來源出處可考,彌足珍貴。

拍賣會的夜場拍品展覽,蘇富比更是費盡心思投注成本,展出效果遠遠勝於過往的拍賣會預展。原木地板鋪就的場地,配上堅實白漆的展板,搭配精心投射的燈光,讓在此區呈現的夜拍之作,能完美展現作品風姿。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說:「就是要讓客人踏上木板,馬上能感受到這是夜場不同凡響的作品。」豐美的藏品,吸引亞洲各地的藏家親身參與蘇富比四十週年盛宴,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到東南亞乃至歐美藏家眾冠雲集,光是台灣知名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會員,就有潘文華、陳泰銘、蔡明興、李明德、施俊兆、詹忠志、呂學圖等藏家抵港同慶。

一連五天的拍賣季,場場熱烈。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四十週年晚間拍賣,更是一場能彪炳史冊的拍賣會。這場徵集62件亞洲現當代藝術精品的拍賣會,包括了蘇富比冠以「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以及尤倫斯夫婦委託的陳逸飛、曾梵志大作,作品星光熠熠,光是估價,就超越亞洲歷年來的任何一場亞洲現當代藝術品拍賣會。

晚間7時06分,拍賣官郭進耀已在臺上準備就緒,蘇富比台灣區總經理張文文照例於拍賣會前宣讀拍賣準則。張文文這位優秀的蘇富比大將,已服務蘇富比逾12年,可惜在本季的精采演出後將離開蘇富比休息沉潛。而此時此刻,眼尖的收藏家會發現,除了拍賣官郭進耀是黑色領帶,右側拍賣競標臺上所有的蘇富比男性專家,西裝革履的他們全部打上了黃色領帶。黃色領帶,與拍賣廳左側牆面上,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的紅領巾少年,遙相輝映。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耶穌與其他門徒皆是紅領巾,唯有猶大打上黃領巾,象徵新時代離棄共產主義思想。而程壽康以降的蘇富比男性大將全部繫上黃領帶,則意味著對這場夜拍勢在必得。

這場拍賣盛會的舞臺主角,實在有太多藝術家爭相登場。舞臺上,是一件件接連破紀錄的作品,舞台下,是一位位從專注、興奮到詫異等情緒輪番轉換的藏家眾生相。第1件暖身的趙無極作品《美滿家園》,1951年的早期之作,很快就以低估價3倍的244萬港元(幣值與以下同)成交。第一波高潮,很快來到。第5件拍品,彩墨紙本裱於木板的潘玉良《青瓶紅菊》,估價800萬至1200萬,光是估價就超越了潘玉良作品的拍賣紀錄,是拍前較令人擔心流拍的作品。而此作來源清楚,曾於飛元藝術中心與尊彩藝術中心展覽,在偽作擾亂的潘玉良市場中,確為難得的精品,一戰成功,以1744萬成交!

潘玉良瓶花的火爆成交,讓緊接著的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作品,開啟火熱盛況。這7件作品來自清翫雅集的頂尖收藏家收藏,由於作品精采,加上藏家的收藏紀錄加持,委託方一直是拍賣行的頂尖VIP客戶,使得估價非常的「硬」,但最後仍盡數成交!

常玉《八尾金魚》以5900萬港元落槌,比19年前台北蘇富比的720萬新台幣,暴漲30倍之多。

常玉《八尾金魚》以5900萬港元落槌,比19年前台北蘇富比的720萬新台幣,暴漲30倍之多。
現身市場的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估價6800萬至9千萬,光是估價即打破藝術家作品紀錄。

現身市場的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估價6800萬至9千萬,光是估價即打破藝術家作品紀錄。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甫開拍,電話臺上的程壽康與代表歐洲客人的蘇富比專家Alexander Branczik即你來我往激烈競標,價格愈喊愈驚人,現場藏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紀念。(攝影/周奕君)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甫開拍,電話臺上的程壽康與代表歐洲客人的蘇富比專家Alexander Branczik即你來我往激烈競標,價格愈喊愈驚人,現場藏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紀念。(攝影/周奕君)

 

《文/林亞偉》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Column/art/ 

中國藝術品走出去 嘉德油畫續航香江

$
0
0

今年中國的十一長假,是屬於拍賣公司的黃金周。在香港蘇富比四十週年、中國嘉德首度跨海推出油畫專場、以及保利香港的精品大軍下,一場精采的「土洋大戰」,將亞洲藏家的目光集聚於此方寸之島。

今年歡慶二十週年的中國嘉德,早於去年秋拍即率先在港佈局,推出書畫與家具專場初試水溫,今年春拍則陸續加入陶瓷、玉器等專案,接著在嘉德香港滿週年前夕,重點專案大觀夜場和油畫更雙雙加投入秋拍戰局,一如嘉德二十年來的發展,一步步的扎根、茁壯,讓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眼中的香港大計逐漸成形。相較於前兩季3.5至4億港元的成交額,嘉德香港本季秋拍逾600項拍品共創下5.1億港元新高,其中初登場的油畫專案「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不畏強敵環伺,首戰告捷,油畫加上雕塑共35件拍品即拍出破1.1億港元,占本季總成交額20%以上的優異成績,其中更有近半數拍品以百萬港元以上成交。拍賣公司肩負著引導市場的責任,嘉德作為中國藝術品的專業拍賣公司,在煙硝四起的「渡海淘金」(Gold Rush)中漂亮出擊,接著又該如何形塑品牌,續航香江?

「嘉德香港,是嘉德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的一句話,開啟了團隊的新挑戰。

策略明確 藏家回流

三個月的徵集,1.1億港元成交額。嘉德油畫負責人李艷鋒率領團隊,於今年6月春拍甫結束即臨危受命,扛起油畫在港首拍的重任。為加強從香港以至輻射全亞洲的力道,此次油畫團隊也首赴東南亞收藏重鎮新加坡進行徵集。考慮到北京與香港的收藏品味差異,嘉德首次嘗試以二十世紀初期至今「中西融合」的藝術史線索,進行系統性的學術梳理,並邀請中國藝術家徐累策展,以林風眠、吳大羽、趙無極、朱德群等一脈相承的大師作品為亮點,不同於北京主場的寫實主力徐悲鴻與吳作人,另一方面以「後八九」核心藝術家投石問路,力求在港吹起中國當代的時代風。嘉德採取量少質精的策略,主推知名、中堅以上藝術家作品,穩扎穩打,不求破紀錄天價成交,而是藉由謹慎選件、合理估價,達到高成交率的首役目標。此次能在三個月內徵集到質優且多為水準以上作品,足見嘉德油畫團隊之用心,而藏家也多報予熱烈回應,一位台灣藏家即盛讚:「找的確實都是香港的菜」。

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的預展與拍賣會上,可見到許多來自港臺、歐美與東南亞的藏家,此外還有不少首度露面的海外新藏家。據嘉德統計,這次來自中國內地的藏家占40%,台灣藏家為30%,香港本地與歐美藏家約占20%,東南亞藏家也有10%。李艷鋒表示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許多多年來沒參與北京拍賣的老藏家,這次都來捧場了,同時也有不少的來自海外如新加坡、印尼的新藏家首度出現在嘉德拍場。「看到他們我就安心了」,老藏家的回流和新藏家的湧現,讓李艷鋒原本繃緊的嘴角線條看來柔和許多。

名家經典列陣香江

趙朱領銜 老油畫受捧 當代水墨漲

作為三大拍賣公司中率先鳴槍的嘉德油畫專場,藏家顯得十分積極,多件拍品均以超過高估價價格成交。其中的封面拍品、也是全場估價第二高的趙無極1990年代重要作品《18.10.98》,880萬港元(以下幣值同)起拍,甫開拍即激烈競標,以一口100萬的速度,迅速喊至2千萬,最終以2415萬成交,拔得全場頭籌,由近年積極收藏趙無極的台灣科技業朱姓藏家納為愛藏;朱德群兩件重要作品《構圖55號》、以及全場估價第三高的《藍影》,則各以598萬和943萬分別由電話買家競得。兩件朱老作品估價合理,對藏家而言可謂撿漏之作,其中勇奪第二高價,以西方油彩展現中國水墨氣韻的朱老經典《藍影》,由首度參與嘉德拍場的香港本地藏家購得。

第一代華人油畫家中,來自台灣知名畫廊收藏,備受注目的吳大羽「京韻」系列重要作品《射戟轅門》,儘管估價明顯提升,仍不負眾望以超出高估價的667萬成交,同時成為畫家同等尺幅作品最高價;而拍前看好、由藏家珍藏十餘年的兩件朱沅芷作品《曼哈頓下城》、《巴黎聖母院》,則分別以超出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其中見證畫家於巴黎早期繪畫生涯探索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由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整合員詹忠志以356萬5千競得;接著三件著錄清楚的林風眠作品,其中來自瑞士艾德曼夫婦珍藏半世紀的林風眠「京劇」系列《南天門》,由現場持218號牌的中國大陸藏家以437萬的好價格收入囊中,218號牌買家也再下一城,以94萬3千購得來自林風眠女兒林蒂娜的紙本水墨作品《渡》。

而另一競拍激烈的林風眠《蘆雁圖》,則由552號電話買家以287萬5千競得;丁衍庸1960年代創作的《抽象構圖及女人像》雙面畫以72萬起拍,由533號電話買家與持679號牌現場女性買家雙方競逐,最終由679號的女買家以高出高估價逾兩倍的241萬5千得標。估價便宜的兩件關良紙本彩墨作品《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引起多方較勁,最終由503號中國大陸藏家分別以高估價幾近翻三倍的138萬與51萬7千5百雙雙標下。

當代水墨經過兩輪推波助瀾,近幾季聲勢看漲,60後「新工筆」代表徐累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之一,今年嘉德春拍,徐累甫以《迷失的宋代》開出紅盤,此次延續氣勢,新作《氣與骨》以低估價150萬拍出264萬5千;為迎合在地口味,嘉德此次也推出於香港奠定當代水墨基礎的開路先鋒劉國松,兩件早期1960年代重要作品《無題》各以43萬7千拍出;王懷慶2000年作品《木與青銅之間》,藝術家以標誌性黑色線條刻畫的明式禪凳,果不其然以632萬5千高價成交;張宏圖《沈周—莫奈 No.4》、洪凌《雪靜山空》也均順利拍出。

吹時代風 中國當代新佈局

曾梵志、劉野發威 賈藹力黑馬壓軸

亞洲當代掀起新一波海內外投資熱潮,對亞洲當代和二十世紀同樣看重的嘉德,早在今年春拍前,就著手擘畫中國當代的新佈局。嘉德此次推出「後八九」主力渡海打頭陣,包括徐冰、蔡國強、嚴培明、曾梵志、劉野等藝術家作品。

本季當代板塊中,分別估價第四高價和第五高價的曾梵志《無題08.12.19》、劉野《竹草圖》,同以862萬5千並列本場探花。曾梵志《無題08.12.19》曾於2009年展覽於美國紐約Acquavella畫廊,為Acquavella重點推介力作之一;劉野首次於全球拍賣市場亮相的「竹子」系列作品《竹草圖》,迥異於其他創作系列,作品中隱含的侘寂之美,以及彷彿可從中聽見自然跫音的氛圍,拍前即備受注目,經數輪競價後由59號牌買家購藏。

甫以943萬撿漏朱老精品《藍影》的918號牌香港本地藏家,也看準當代精品,以483萬競得蔡國強紙本爆破六頁屏風作《黃牡丹》。蔡國強在上海外灘的新天安堂公開創作火藥爆破義拍,350萬人民幣起標的作品《故鄉》才剛在佳士得首次中國大陸拍賣中以1500萬人民幣高價落槌。本季香港秋拍,嘉德、蘇富比與保利不約而同推出蔡國強,作品估價呈現平穩回升。而此次順利拍出的《黃牡丹》似乎也為滿週年的嘉德香港添了分喜氣,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還於預展現場開心與此作合影。接著華裔旅法畫家、以巨大單色調的毛澤東肖像畫著名的嚴培明,2000年作品《毛澤東在天安門前》以220萬起拍,台灣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也加入競標,經幾輪爭搶,由現場持839號牌女性買家勝出,與王懷慶《木與青銅之間》以632萬5千並列本場第五高價;周春芽《紅石》、羅荃木《鹿》、吳松《國酒—五糧液》均順利拍出。

近年作品陸續現身於蘇富比、保利、誠軒拍場的中國70後青年藝術家賈藹力,作品價格於近兩、三年來以倍數翻漲,被封為「拍場第一黑馬」,同時也在今年7月雅昌藝術網公佈的「35歲以下油畫、雕塑藝術家TOP 10」中榮登榜首。此次嘉德將賈藹力《瘋景》一作作為全場壓軸,120萬起拍,只見電話臺上你來我往,掀起本場最後的小高潮,此作最終以483萬成交,整整超出起拍價四倍以上,也替嘉德油畫專場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此次於嘉德上拍的《瘋景》一作與香港蘇富比推出的賈藹力2009年作《早安,世界》,以483萬和340萬分居今年秋拍青年藝術家成交排行榜前兩名,可見賈藹力的市場認可度愈來愈高。儘管當前藏家嚴格篩選名家作品,但對於中端價位、具潛力青年藝術家的好作品,藏家出手也絕不猶豫。而從此次香港蘇富比和保利推出的包括劉韡、李鬆鬆等青年藝術家作品也拿下百萬成交額來看,未來幾季青年藝術家市場後勢可期。

嘉德油畫部門本季秋拍的嘗試值得關注。從本季香港秋拍推出的劉野、賈藹力、羅荃木,以及嘉德未來將持續經營的劉韡、仇曉飛、張恩力等青年藝術家,「繪畫性極強」、「觀念性符號少」、「極具個人特質」、「畫面呼應社會」四大特質,將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串成了一道中國當代的新風景。相較於充斥政治意涵的符號,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亟欲脫離歷史與文化的束縛,以反映這個光怪陸離的中國。而這些青年藝術家最可貴的是,他們能以新的視野來挖掘腳下的土地,而眼前瞬息萬變的中國,正好是他們創作上最充足的養分來源。

下一個二十年 接軌國際的挑戰

至於此次流拍作品,此次全場估價最高作品王沂東《天上人間之二》流標,除了估價過高,作品不夠新鮮也是流拍主因;而張培力1986年超現實風格作品《休止音符》惜因作品受損嚴重而流標,拍後雖有買家私下議價,但未獲原藏家接受;至於吳冠中《滇池人家.雲水居》、展望《假山石系列No.76》、方力鈞《無題》、劉煒《大風景》、劉玖通《高峰絕塵》等作,則因估價、構圖未能獲得藏家共鳴成為流拍主因,顯示當前藏家群購藏之謹慎,即便是名家或市場追捧之作,但若非經典系列或估價稍高,都無法獲得藏家青睞。總體而言,本季秋拍嘉德雖未推出太多令市場耳目一新之作,但誠懇合理的估價與水準以上的拍品,還是打動許多藏家的心。對於明年春拍規畫,李艷鋒表示下一季將再提升徵件品質,拍品數量上也會稍作調整,但變動幅度不大。

2013上半年以總成交額33.27億人民幣,高踞中國大陸及港澳台拍賣公司榜首的嘉德,此次油畫南渡香江,即以破億成交額、達77.14%成交率(按拍品件數計),作出跨海宣示,在北京主場外接軌國際的嘉德香港,新戰場儼然成形。嘉德在領航內地市場之外,更企圖引領中國藝術品放眼亞洲。二十年來,他們在浪頭上,見證中國藝術品的花開花落;下一個二十年,他們將迎向另一道風起,掀開中國藝術品的新篇章。

趙無極1990年代代表作《18.10.98》以2415萬港元成交,拔得全場頭籌,由台灣藏家納為愛藏。

趙無極1990年代代表作《18.10.98》以2415萬港元成交,拔得全場頭籌,由台灣藏家納為愛藏。
徐累延續春拍氣勢,新作《氣與骨》以264萬5千港元成交。

徐累延續春拍氣勢,新作《氣與骨》以264萬5千港元成交。

 

《文/周奕君》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tz/Series/20131112/ 

與蘇立文教授的最後訪談

$
0
0

倫敦時間9月28日,蘇立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在倫敦過世了。他在教師節這天離開人間,但卻留下了無數的知識財寶,他是當之無愧的為人師表。在8月18日,蘇立文對典藏的一段訪談,成為他留在亞洲的最後聲音。

今年,蘇立文教授在亞洲有好幾個行程,新書發表會在上海書展、收藏展在香港,以及,非常臨時的,而且幾乎在最後一刻才敲定的台北私人行程。從倫敦出門之前,他曾對助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遠行,太辛苦了。今年,他97歲。雖然助理仍然認為老師的身體狀況頗佳,還有好多事情可以繼續忙碌下去。

 8月,他忙完上海的新書發表活動,下旬,他私訪台北,與建築師也是劍橋大學同窗的王大閎先生及其家人,還有藝術家朱銘夫婦等人見面餐敘。席間談及當時與王大閎同窗時發生的種種趣事,那時候,他溫和又微微帶著笑容的表情,談起七十年前的回憶,清晰又生動。其實,蘇立文教授每一次來亞洲,只要經過台灣,都會想盡辦法能夠與王先生見上一面,曾經有過一段時日的失去聯繫,但都因為他努力不懈地找尋各種與王先生的消息,終於又與一生的老友碰上了面。可見得蘇立文對於情誼的珍重。

 之後,蘇立文在與筆者的小小訪談中,問及他的收藏觀。他說他的收藏,不是錢的問題,這批收藏能夠建立的起來,都是因為與這些藝術家的交遊與情誼。其中許多作品是藝術家贈送他的,藝術家與他的來往和收藏關係,建立在彼此珍惜、瞭解和欣賞。名單從吳冠中、龐薰琹、吳作人、張大千、齊白石、趙無極到朱銘等人,堪堪是族繁不及備載,恰恰可以書寫一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群像。雖然,蘇立文學術研究的領域為中國古代美術再到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但是,他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亦是極為推崇、觀察也十分投入,對於今日許多中國藝術家受到市場因素影響創作的現象,他更提出許多警語。

9月下旬,蘇立文教授因為跌倒住院,據聞呼吸系統亦受到損傷,加上他在生前即已簽署病危不接受侵入性急救的同意書,於9月28日辭世,彷彿映證了他在今年年初,自己將完成人生遠行的最後一程,一語成讖。這一天,是教師節,海內外他的許多學生,在還來不及向他說聲教師節快樂的那天,凌晨4時許,他已先向世人道別。

典藏投資(以下簡稱典) 您收藏中國現當代藝術,但是也投注一生的時間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您是否感覺到中國古美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連結,兩者之間是比較模糊、不是如此明確而強烈的連結,相較於西方的藝術史,後者的時代性或說線性發展是很明確的?

蘇立文(以下簡稱蘇) 的確,相較之下,西方是比中國明確也清楚的,連貫性也是。西方藝術史的連貫性下來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國的問題是傳統太過強大,每一個藝術家都要、都得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之中學習,學習如何複製、模仿古代大師之作。然後一個又一個的世代、世紀傳承這個傳統與畫法。只不過,你也得訓練自己去看那些傳承之中的變化,以及這些當時的藝術家對於傳統的新詮釋、新作法。

舉一個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董其昌,他對於傳統有非常強烈的感受、想法,他用古代大師的畫法作畫,但是他仍然保有強烈的個人性格,再將這些古畫與傳統加以變形、轉化。在這個角度之下,他就是把傳統給活化了,讓傳統活在當下。而在今日,當代的藝術家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把舊的傳統用自己的語彙、方式、風格、感覺去重新詮釋,同樣是把傳統給注入新生命。而不只是單純的複製,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典 作為一個評論者、觀賞者,基於中國藝術史的背景與瞭解,對於我們理解與認識中國當代藝術有何助益呢?

蘇 星星畫會的成員之一馬德升曾說:「我反對傳統,因為這就是傳統!」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傳統,那麼藝術家似乎就沒有東西可以反對了。作為創作者,當代藝術家必須瞭解歷史、傳統,否則你沒有根本、憑據可以去反叛、對抗與創造。

 

典 請談談您的收藏。

蘇 關於我與我太太所做的收藏,我們從未認為自己是收藏家,然後依此去建立起自己的藏品。但是我們認識很多很多的藝術家,他們送給我們作品,之後我們變成了朋友。約從1940年代起(二次大戰期間),包含了龐薰琹、吳作人等藝術家,我們就建立了情誼,就收藏了他們的創作,距今也已經是七十年前了!

這其中九成的作品,都是藝術家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作品不見得是什麼代表性的藝術品;而我們也沒有徐悲鴻、劉海粟的畫作,但是我們有一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來自朋友送給我們的,或是從繼承而來的傅抱石、齊白石的畫作,儘管我們並不真的熟識這幾位藝術家,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收藏其實是奠基在友誼之上而建立起來的。

與蘇立文同為劍橋大學建築系同窗的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兩人相知相惜。在餐敘時,蘇立文開心拿出去年牛津大學出版他的新書中,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與蘇立文同為劍橋大學建築系同窗的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兩人相知相惜。在餐敘時,蘇立文開心拿出去年牛津大學出版他的新書中,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蘇立文教授在8月18日晚間與朱銘夫婦餐敘留影。他擁有的朱銘創作,也一併捐贈牛津大學博物館。

蘇立文教授在8月18日晚間與朱銘夫婦餐敘留影。他擁有的朱銘創作,也一併捐贈牛津大學博物館。

 

《文/陳柏谷》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tz/Series/20131112/ 

Viewing all 3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