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農曆3月15日)是保生大帝聖誕,位於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會在前一天以及當天舉行大型祭典,與艋舺青山王夜祭、大稻埕的霞海迎城隍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自1994年起,保安宮每年農曆3月初開始的保生大帝祝壽活動,將台灣民間信仰與傳統戲劇文化結合,轉型為豐美的宗教藝術節「保生文化祭」。
今年活動從4月14日展開,直到6月9日(農曆5月2日)保生大帝飛昇結束,活動時間長達2個月,內容包羅永珍。
保安宮建築精雕細鑿展華美
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韜),為北宋閩南人士,醫名頗盛。昇天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後為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隨著泉州同安移民遷徙,保生大帝為台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就有「保佑同安」的意思。發展至今已不分原籍區域,成為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
走進保安宮,前、中、後三殿間隔寬敞。正殿主祀保生大帝,配祀三十六神官將,是泉州名師許嚴於道光年間雕刻,前後費時五年,雕塑藝術水準之高,深具有傳世價值。正殿外牆上,有台南彩繪大師潘麗水所繪的7幅大尺寸的巨作,有「八仙大鬧東海」、「鍾馗迎妹回娘家」、「花木蘭代父從軍」,筆法老練流暢,用色華麗不失典雅。
前殿三川殿後簷走廊上的「員光雕飾」,雕琢細緻,呈現排排開展之姿。上面刻有福祿壽三仙雕飾,一旁可見「好手工不補接」的字句。原來,日治時期,大正六年大修時,大木結構由名匠陳應彬與大稻埕郭塔對場興修,兩位師傅於寺院左右兩邊的木雕上各顯神技,彼此互相拚場較勁,使得左右兩邊簷椽雕刻相異,卻又精緻異常,形成台灣極著名的對場寺廟。
這種比拚的特色使得每一位師傅無不全力以赴,將最精緻異常的手藝展現在寺廟雕飾上,同時也如實展現其虔誠敬神的謙恭之心。
慶祝保生大帝聖誕家姓戲揭開序幕
除了場內拚場,場外也鬧轟轟。每年的保生大帝聖誕祭典皆由「家姓戲」揭開序幕。「家姓戲」原是由各姓氏族請戲班來演出酬神,獻戲給保生大帝。近幾年因各姓氏族漸漸疏離,家姓戲相繼沒落,保安宮便改以自行邀演的方式薪火相傳。今年公開評選出的23場好戲將日夜競演於保安宮庭園,自4月14日起漢陽北管劇團的《太平橋》至5月7日陳美雲歌劇團的《攀枝淚》為止。其中,最為特別的是4月24日由薪傳歌仔戲劇團演出的《保生大帝》,此場戲為「大道公劇本甄選首獎作品」之首演。此外,知名的蘭陽戲劇團、一心歌仔戲團、玉華園戲劇團、民權歌劇團、秀琴歌劇團等各路戲班競相登臺獻藝,活動精彩生動,場面盛大可期!
而保安宮旗下的杏壇歌仔戲社亦參與盛事,演出《三娘教子》。保安宮杏壇歌仔戲社是由「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號召中、小學教師所組成的,由於部分教師早就跟著廖瓊枝學戲多年,因此一放下教鞭,站在舞臺上,也能立刻拿起馬鞭、拂塵,甚至還能戴起鬍子,穿著有長水袖的戲服,隨著「鏗鏗鏘鏘」的節奏表演,可是一點兒也不馬虎,儼然是再現傳統社會「子弟戲」的「新子弟」。
保生文化祭重頭戲傳統活動放火獅
4月23日(農曆3月14日)保生大帝誕辰前夕,著名的「大龍峒迎大道公」遶境踩街活動10點開始,精彩的藝陣表演集結了經典的宋江陣、十二婆姐陣、花鼓陣、高蹺陣等,也會依序在保安宮前競技一較高下,賣力地演出,傳達對神明的敬意。
下午的遶境踩街更是熱鬧,遶境團隊以保生大帝鑾駕為主,1點準時出發,由前導的報馬仔吹奏哨角昭告起駕出巡,各式神轎、藝閣花車浩浩蕩蕩跟隨其後,巡視大同區的大街小巷。團隊綿遠長達數公裏,鑼鼓喧天,氣勢壯觀。
到了傍晚,遶境團隊會依次回到保安宮廟埕,而晚上的重頭戲「放火獅」,以古法紮製9尺高的瑞獅,底座裝置數萬隻蜂炮,點燃瞬間五光十色的炮燄如同蜂群傾巢射向天空。同時瑞獅也在熊熊大火中燃燒,象徵一年霉運都隨著火光冉冉而燃燒殆盡,具有除煞保平安的作用,是文化祭中最富聲光效果的表演。
保生文化祭
時間│4/14(日)~6/9(日)
地點│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電話│02-2595-1676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保生文化祭 宗教藝術嘉年華
文/張錦德圖/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