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既是開大腦手術的神經學家,也是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是充滿強烈變異慾望和積極創造當代文化再生產意志的遊行。因此,關渡美術館在「藝變者遊行」的展覽中沿用煉金術不同階段的執行步驟,將展出作品分為6個單元,展示多個藝術家及團體在不同時空背景集體面對創作時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從中觀見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和真實生命的無盡旅程,不斷解構卻堅毅不懈地生成與重組的過程。
「藝變者」(Homunculus)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中實踐了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其意味著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和重構;而此種分解和重構的過程是煉金理論體系裡的根本要素,其中想像是獲得啟示的手段,如同傅柯的鏡中影像的真實。人類生命的成長過程當是不斷面對異己性(otherness)的挑戰,使自身變得更加具有豐厚和完整度。除非透過慣習、文化、社會、政治、教化系統的人為性強制,深陷一種或多種非統一性焦慮而拙於發展自我的蛻變過程;青少年的叛逆是人生命成長過程中異 性發展的高峰,但非僅有的特定時程,異化和創新是一體的,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最珍貴的動力。
鍛燒與溶解:解構
鍛燒才能祛除雜質,經過分解意味著重生,如同蘋果腐爛後,種子才會生根發芽。陳永賢對於身體存在與外界環境彼此延展對話的探索在《隱遁者》中展現;陳文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將死亡的悲傷與荒謬,透過以砂紙磨毀底片膠膜後所形成的影像傳達了「死亡、再生」的相生並存;鄭詩雋《鬼娃悄悄說》之影像紀錄,詮釋了生死間身體所可能經歷的弔詭神祕經驗。
分解與結合:矛盾並置
分解是通過溶解和過濾以純化物質的過程,結合指的是兩種以上物質的化合,形成第三種物質;陳擎耀的「我愛紐約」餐館計畫藉紐約的多元文化時空異化形式生產不同變異的想像和對話;侯怡亭以都會性的裝扮進入傳統市場,曖昧意味的影像上援引手繡的構成元素,營造出強烈的對峙與不在場的存在,藉此展現自我的分解及確立自身的身份所在;郭維國以自身形象入畫的《今晚牛仔有約》,藉由隱喻、曖昧、戲謔的表現手法,將現實中未能滿足的慾望戲劇性地宣洩出來。
發酵與蒸餾:深層純化
發酵與蒸餾讓物質進行深層純化,如同知覺理論中由感覺(perception)、知覺(cognition)到識覺(meaning)的精神化過程。范揚宗以迷離氛圍的都市夜店裝置出燈紅酒綠情境舞動的冷調身影,以略帶隔離視角的觀察勾勒出集體記憶;王志文《分身》展現了所謂的真實以及理想自我的對峙;周代焌的影像作品則露出電玩世代面對人類真實生存的無感意識。
凝結與消化:想像作為創造的實踐
在煉金術中凝結生成的物質是一種純淨接近完美的橘紅色粉末,對完美的想像融合具有創造性的催化粉末。也就是榮格所言:「人並不是生活在世界的真實意義之中,而是一種抽象的理想狀態」。陳建榮帶領觀者遨遊於想像的景觀,進入纏繞於夢想與現實間的隱喻空間;董心如引領觀者閱讀植物、樹影、昆蟲等自然意象,似在召喚著自身的昇華;張乃文的《CMIMC / Culture Made In Mainland Chinese》反省肉體感官與內在慾望的並置想像與矛盾。
昇華與塗蠟:本質論向認識論的傾斜
此一階段被視為象徵著從肉體脫離邁向精神漸變的緩慢過程。林煌迪的作品將文學或電影中慣見的言說主體共陳,讓觀看與陳述(l’énonciation)產生內在的質變;邱昭財的《無‧聲》以實驗中的玻璃試管與不鏽鋼打造出具備互動性質的裝置,編譜出各自的聲響語言;張暉明與廖祈羽共同創作的Mimi & Lucy 自畫像系列作品結合錄像與平面影像作品,透過純粹想像的航行去對應虛幻和真實。
增殖與投射:蛻變和再生產
增殖與投射即是將物質在數量與效用上增多增強,在集體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各種宗教制度和符號,而藝術無疑是最佳的載體。侯俊明從民間信仰圖騰中的《八仙過海》,異化出傳統與當代對於宗教的多元另類想像;姚瑞中的《人下人─愛戳死的狗(I trust God)「我信仰上帝」》,以錯譯誤讀的方式搭配視覺強烈的手感繪圖,徹底解構根深柢固的權威價值;潘信華的《海上仙山》建立在道家神仙象徵性的圖騰與物件,隱含著觀者充滿各樣豐富的詮釋趣味。
藝術家除表達個人之外,集體發想也會帶出新的發想和啟發。在臺北藝術大學建校30年以來,天打那、非常廟、後八、新台五線、國家氧、復興漢、自強貳捌肆等藝術團體,都各擁有他們私密的煉金室,將藝術的元素不拘媒材冶於一爐,此次首度以文件的方式,線性介紹了臺灣藝術當代的一隅及後續的可能性。
藝變者遊行
時間:即日起至9/16(日)
地點: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學園路1號)
電話:02-2896-1000轉2432
文/陳朝興(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教授)
圖/關渡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