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2012台北美術獎 爆發創作新藝能

$
0
0

做為新一代藝術創作者展現個人創作潛力的重要舞臺,「台北美術獎」不僅具有前瞻性的指標,每年競賽的結果及展出,更是藝術界的重要盛事。歷經11年所累積的展出與獎項,如同審視當年度藝壇的新生代創作成果,並且持續激勵視覺藝術的新活力。台北美術獎不限制創作媒材及作品尺寸,只要深具獨特風格與當代精神,是2010年後之創作且未曾於國內公開競賽獎項中的作品皆可參與競賽,寬廣的自由度也讓我們看到視覺藝術爆發的新藝能。

由8月起跑的公開徵件,在9月底收件後,歷經第一與第二階段的評審,入圍第三階段的13組決賽者,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展覽實地呈現作品概念。首獎作品除有豐厚的獎金外,並將受邀未來於北美館舉辦個展,而優選獎與入選獎亦有獎金及獎狀等鼓勵;但對於參賽藝術家而言,能在重重難關下入圍已是對於創作高度的肯定。

裝置藝術的空間反思

戴翰泓的裝置作品《過門而入》在展場中以樓梯建立起密閉的橋樑,觀者開啟作品中實際的門,卻串接起空間中的神祕世界。習以為常的開、關門動作,將觀者帶進藝術家所創造的空間,並打破觀者慣常的觀看方式;這正是藝術家所要傳達的,不要將判斷事物的眼光停在兩個極端的點上,而是在兩個端點的內外進行著無盡的想像。

羅智信對於環境、氣候、空間等主題的關注,反應在作品《漂流城市—TFAM》,透過幽默、嘲諷的態度回應建築體漏水危機的解決方案。作品中盆栽與水桶散佈於展場中,而持續運作的除溼機,則將機器所吸收的水分導引到地面,經過一定時間後,積水趨於穩定,形成室內的迷你水患和不可見的溼氣、水分持續循環,而此循環更進一步解構與重組對於空間的認知與詮釋。

楊子泓的創作概念發想於生活中的隱憂,經驗累積則在我們的腦中轉化成反射動作,例如看到火不能摸、插電的電線不能碰到水。作品佈置出日常生活中違和感的現場,例如《漏電》這項作品會特地在展場中架設洗手臺,並在裝滿水的洗手台中置入彷彿通電的電線。這件作品將同時在北美館某一個廁所裡設置,讓觀者靠近時自然透過作品帶出日常危機感。

周育正_工作史-盧皆得_裝置_2012.10

周育正_工作史-盧皆得_裝置_2012.10
許怡慈_家庭記憶#02_2012_相紙輸出

許怡慈_家庭記憶#02_2012_相紙輸出

社會文化的藝術再現

劉玗和吳思嶔以實際發生在台灣的「飛碟會事件」、「511末日說」社會事件為發想,透過《兩個末日》裝置作品,在展場中時鐘的時針與分針停留在末日預言的終點時刻,而秒針卻不斷擺盪在最後一秒,象徵末日永遠停留在那一刻,卻不曾真實的發生;而貨櫃屋、祭壇雕塑、末日之旅錄影紀錄等元素,更透過藝術家的再現,跳脫出觀者熟悉的社會新聞概念,標示「末日」即是被製造的敘事觀。

語言與台灣歷史的思考,則反應在朱俊騰的作品《我叫小黑》。「小黑」是一隻受過說話訓練的台灣原生種八哥鳥,作品配置了8支喇叭環繞著八哥鳥籠,喇叭輪流用不同國家的語言說出「我的名字叫小黑」,使作品如同教八哥鳥用不同語言說自己名字的裝置。24種語言象徵著台灣400年來深深影響這塊土地的各種語言,並藉著作品重現台灣歷史複雜的變因與角力。

計畫性的藝術實踐

周育正《工作史計畫》以報紙徵人廣告的方式聘請了一位年近60歲的臨時工,同時委任文字工作者進行訪談。彙整臨時工一生的工作起始、轉折與尾聲。第二階段並將於展場中商請當事者以保全的身份再現於展覽現場,成為藝術計畫與當事者共同在場的展覽形式,如同展覽機會與臨時工工作的相互依存。計畫強調背後的經濟現實,並透過實踐將此看不見的概念呈現於作品之中。

莊榮哲以肉身替代畫布,以血液替代染料,藝術家以針在皮膚上創造傷口,像是刺青般紋出造型,題材與表現方式嘗試以中國書法為思考。這些在皮膚上雕出的傷口並不是同一時間創造,必須考慮不同時間點傷口的狀態樣式,例如作品《孝經》中的文字是結痂的部份,而落款則是傷口剛形成的鮮紅狀況,待全部的傷口自然長至理想狀態,再拍攝成定格照片。透過攝影逼視傷口的凝止,卻又與文人墨戲的文化符號學形成強烈的對比。

陳雲_你和我說要到那裡,90x90(cm)x2pcs_2012_壓克力 畫布

陳雲_你和我說要到那裡,90x90(cm)x2pcs_2012_壓克力 畫布
黃彥超.電訊時刻2

黃彥超.電訊時刻2

影像創作的新可能

許怡慈將底片中映像剝落的物質巨幅放大,作品《家庭記憶》系列,創造出宛如宇宙星象圖或衛星空照的效果。在巨觀且微觀的視覺感受中,呼應記憶中所回溯出的場景事件,並透過文字書寫內容的連結,勾勒出因時間流轉漸散的記憶中模糊影像。映像旁的方格文字內容如同科學紀錄圖表般,透過書寫的敘述將畫面的想像,與眼前影像產生感受性的斷裂。而這斷裂一如想像中的模糊與眼下清晰映像間的不斷切換。

李欣哲的創作《雲層籠罩的景觀。台北》系列,在「無機的建築」中看見充滿人味的台北。藝術家以台北市中生代的建築為主角,發展出記錄城市的動機:一個致力邁向現代、努力定義自己,卻又在鋼筋混凝土中保留了台灣本土文化思維的都市。建築以它獨特的方式呼應著都市的腳步及人們的生活,而藝術家則用不同的觀點記錄,一窺隱藏理性思維背後的情感。

當代繪畫的新動能

莊哲瑋透過一系列素描對電影《La jetée》(譯名:《堤》,導演Chris Marker 1962作品)的意象進行鋪寫,影片中描述末世人類的處境,以及時光旅行與女人的相遇。藝術家則透過繪畫女人、動物、城市、自然等的過程,展開由當今傳播媒體造型轉換成的偏執囈語。透過作品,藝術家質問繪畫中的言說是什麼?透過空間與形像之間的流動,是否可能尋覓其中的可能性。

陳雲的繪畫作品《你和我說要到那裡》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如何累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與過去經驗相映的相似物,並利用這些能喚起零碎記憶的相似物,拼湊出對於這個世界的想像。藝術家試圖將這些相似物畫下來,記錄出對於過去某事件的闡述方式,並在作品中屢屢出現的缺空之處,形成觀看的層次、記憶對於現實生活的回應。

李欣哲_雲層籠罩的景觀。台北 #7_150x120cm_2012.s

李欣哲_雲層籠罩的景觀。台北 #7_150x120cm_2012.s
蔡士弘_心靈攻擊站2012_壓克力 炭

蔡士弘_心靈攻擊站2012_壓克力 炭

黃彥超由身體內不同的能量與慾望相互碰撞產生瞬發經驗,進一步將身體經驗擴大為當代資訊爆炸的場域。作品《電訊時刻》將現今資訊能量匯流的狀態型塑視覺化──抽象爆發的畫面,成為訊息發射的電波臺,將畫面的能量具象化成為色彩、線條與造型,刺激著觀者的感知能力。

蔡士弘的作品,以手工繪畫的方式,進行著數位時代常見的複製、貼上動作。微小且細膩的手工繪畫,在看似一樣的元素中,卻又有著生理的韻律;作品中電玩場景般創造出現實卻陸離、神聖卻荒謬、莊嚴卻堆砌匱乏的魔幻景致,而手繪數位科技的QR code更可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掃瞄連結網路觀看動畫。

13位入圍藝術家,各自不同的作品反應創作者對於藝術自身的思考,亦是藝術與個體記憶、社會現況的反思;這也正是「台北美術獎」在獎助之外,所呈現出的台灣當代藝術新動能。

2012台北美術獎

■時間:即日起至3/10(日),週二至週日9:30~17:30,週六延長至20:30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票價:免票參觀

■電話:02-2595-7656轉220

文/傅遠政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蔡士弘_甜甜圈雲與黑潛艇2012_壓克力 炭

蔡士弘_甜甜圈雲與黑潛艇2012_壓克力 炭

朱駿騰_我叫小黑_2012.3

朱駿騰_我叫小黑_2012.3
朱駿騰_我叫小黑_2012.2

朱駿騰_我叫小黑_201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