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意華
2012年初,知名藝術家朱銘對於其創作屢次遭受侵害,在經審慎查證與考量後,正式對新屋藝術中心負責人葉倫炎提出告訴,突顯藝術品真偽問題的嚴重性,如何透過健全的鑑定制度,促使大眾尊重智慧財產權成為重要的課題。2005年起,朱銘文教基金會首開先例成立鑑定中心,致力於落實藝術品鑑定制度,長年的推廣與經驗的累積,值得借鏡。
關於贗品、偽作事件,一直是藝術圈難解的問題,朱銘文教基金會,近幾年來對藝術品鑑定制度的建構不遺餘力,如今在多年來的資料與經驗累積下,卓有成效。朱銘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雕刻家,也是台灣少數能夠走上國際舞臺的藝術家,尤其在「太極」概念藝術原創性,深受收藏家的喜愛,卻也成為不肖人士覬覦的對象。
針對朱銘的提告,6月5日台北地檢署偵查終結,以涉嫌販賣朱銘的「達摩」等數件贗品,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等罪嫌,起訴新屋藝術中心負責人葉倫炎。由於朱銘文教基金會於歷年的鑑定過程中,發現多件偽作均來自於新屋藝術中心,甚至二度鑑定到新屋藝術中心販賣的同一件贗品「達摩」,因而向朱銘彙報,朱銘決定對葉倫炎提出告訴。其實早在數年前,葉倫炎就曾售出朱銘的雕刻給李姓藏家,經藏家送到朱銘文教基金會鑑定後發現為贗品,葉姓負責人退回部分款項後並收回贗品。但沒多久,又轉賣給陳姓男子,這件雕刻再度送到鑑定中心後,朱銘發現兩件雕刻為同一件贗品,進而提告。
無獨有偶,在朱銘美術館網站上亦有人留言詢問,一對雕刻家父子呂武建與呂孟鴻,販售風格形似朱銘「太極」的石雕作品。朱銘美術館在網站回應:面對坊間類似的情形,均會進行理解與記錄,在查明作者是否僅以「太極」為題進行創作,抑或有冒用朱銘先生名義等事實,若一旦涉及著作權相關事宜,亦將會依法處理。朱銘文教基金會的大刀闊斧的作法,以法律手段打擊贗品,對重申著作權重視性具有指標性意義。
偽作猖獗 朱銘文教基金會八年建立完善鑑定制度
隨著亞洲藝術拍賣熱潮風起雲湧,知名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推升下,價格漲幅驚人,成為不肖人士模仿的對象,由於市場流通頻繁,再加上缺乏可信賴的鑑定鑑價單位,使得作品真偽性受到質疑,也成為藝術市場潛伏的未爆彈。
朱銘文教基金會於2005年成立「鑑定中心」,以嚴謹的態度慢慢扎根,八年來累積了豐厚的鑑定實務經驗,同時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鑑定制度。當初為何想要成立鑑定中心?朱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素美表示,「台灣許多老藏家幾乎都有朱銘的雕刻作品,這幾年的拍賣市場上,老師的作品價格逐年上漲,許多人經常私下詢問作品的真偽。因此我想或許基金會應該在這部份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可請朱銘先生直接協助我們提供鑑定上很多的資源。」
其實,台灣早期的畫廊,比較像私下交易的買賣市場,不重視作品的認證(certificated),而收藏家在買藝術品時,也不見得知道可向畫廊要求提供作品保證書,或者其他購買證明。不過,隨著藝術品價格攀升,市場流通頻繁後,偽作日益猖獗,智財權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由具公信力的鑑定單位,提供鑑定服務成了一大保障。朱銘文教基金會旗下的鑑定中心,在多年的累積下,建立一套鑑定流程,透過紀錄、實體比對等,到目前為止已累積了五百多筆的資料,成為台灣少數藝術鑑定制度的標竿。
鑑定中心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朱銘美術館館藏朱銘作品約兩千餘件,不過隨著鑑定制度的建立,陸續有新的發現,而這些新的資料也成為重新梳理藝術家創作歷程、作品脈絡與作品流通的重要依據之一。「這幾年我們發現,很多朱銘早期的作品在朱銘美術館中並沒有記錄、館方也未有典藏,不過在鑑定過程中,透過申請人的資料提供,我們確實找到不少早期流落他方的作品」,吳素美笑著說,「朱銘老師的作品太多、雕塑的時間又長,包含早期的工藝時期來看,至今也有60年了,目前進行鑑定,除了依據朱銘老師本人的認知,鑑定中心也花了不少人力和時間,進行作品相關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作為佐證或比對的重要參考。」
鑑定也讓基金會掌握了朱銘作品的流向,深化基金會與藏家間的互動,例如為藝術家舉辦回顧展時,這些藏家都是很好的借展對象。對藏家而言,收藏的作品在重要地點展出的經歷,對作品的保值與紀錄是一大助力。「早期朱銘老師的作品很多留在民間,鑑定的過程讓我們慢慢梳理出作品的動向,未來策展有所需求時,我們就有機會向藏家借展。」例如,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的「太極系列」展覽,是第一次在中國大陸舉辦朱銘的大型展覽,其中多件早期的作品,就是曾送到鑑定中心進行作品鑑定的藏家所擁有的,如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木雕作品《單鞭下勢》,當時就是為法國藏家所擁有。
對美術館研究人員而言,鑑定有助於梳理朱銘作品歷程,讓研究人員直接與作品接觸,培養眼力是很重要。吳素美坦言,在收件中總會有一些新發現,但究竟還有多少作品在外面流通,甚至被哪些藏家收藏還是個未知數。「老實說,很多藝術家在創作時,並沒有隨時記錄的習慣,朱銘也是這類型的藝術家,許多藝術家只是全心在創作這件事上。況且二、三十年前,做記錄也不像現在方便。」吳素美笑著說。「對於那些未能判別真偽的作品,我們亦會存檔,持續追蹤,隨著作品資料累積愈多,過去真偽無法判別的作品,亦可能因此於日後獲得確認。」
公證與翔實填寫作品來源的重要性
雖然,這幾年鑑定制度觀念受到畫廊或藏家的支援,但基金會在推行鑑定制度過程中仍遭遇不少困難。其中申請人必須先行至法院或民間公證單位進行「公證」的條件,讓不少人卻步,甚至影響申請鑑定的意願。
基金會的鑑定審查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書面檔案審查,包含填寫作品來源、提供作品角度與簽名落款映像等,書面審查完全通過後,接著才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體作品鑑定。剛開始推行鑑定時,很多申請檔案在第一關就被拒絕,主要原因是填寫人非作品所有權人,對於作品流轉、著述不甚清楚,經常發現內容與事實明顯有所出入。後來基金會與律師討論後,為劃分責任歸屬,會明確要求申請人必須是合法的所有權人,且必須到法院或透過民間公證人「公證」,確認鑑定申請檔案皆為申請人本人所簽署,透過「公證」為第一階段檔案審查進行初步的把關。
此外,作品來源亦是鑑定流程中很重視的一環,在審查過程中,鑑定中心會與上源做進一步的確認。公證之前,很多人在填寫作品來源時,都會寫「直接向朱銘購買」、「找不到上源」、「已經過世了」、「忘記了」等原因,而且在購買金額方面,容易傾向把價格填得很高,超乎邏輯。而類似這樣的資料,在書面審查時,都必須逐一確認。
令人驚訝曾出現的案例是,作品進入鑑定程式後,曾有第三者來電告知此作品是登記有案的遺失之作。雖然類似的案例不多,但經基金會追查確定屬實後,對於來歷不明的作品會審慎處理,甚至終止鑑定程式,這也是基金會要求作品來源必須是合法的原因之一。
雖然遇到狀況不少,但還是有很多藏家具備深厚的著作權觀念,他們瞭解藝術品真品的價值與偽作、複製品之間的差異,也認同鑑定制度的重要。他們重視作品流向,會詳細載明作品的來源,並鉅細靡遺將作品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以利鑑定作業更為順暢進行。「有些藏家會先通知上源,告訴對方即將送作品去做鑑定。『公證』程式的要求確實改善許多,促使藏家面對申請鑑定時,態度更為嚴謹。」此外,部分國際大型拍賣公司對作品真偽與流向極為重視,鑑定報告書的意義不僅止於真偽辨識,或許也是價格的保障。
對朱銘文教基金會而言,雖不涉入拍賣市場,但仍會密切關注拍賣的動態,隨時掌握朱銘作品市場流通狀況,以便建立完整的資料庫。「有時候,準備購買上拍作品的藏家,對有興趣的作品,亦會來電向基金會詢問相關資料,包括查詢拍賣公司作品訊息的真實性。當有疑慮的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我們也會請拍賣公司特別留意,抑或建議撤拍等。」如此縝密的把關,或與外界保持聯繫,就是為了減少智慧財產權受到侵犯的可能性。
嚴謹的鑑定程式 藏家看不到的細節
目前朱銘文教基金會一年的鑑定件數約達六、七十件,收件時間從5月1日到7月31日共三個月,第一階段進行書面審查,接著進入實體鑑定過程,作品送達基金會保留約70天做記錄。有些申請者會抱怨鑑定時間過於冗長,事實上,鑑定確實需要時間,而且每件作品所需的時間不同,如果作品來源清楚明確,比對資料充足,對鑑定速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申請人對鑑定時間的長短,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以鑑定動機而定。吳素美分析,申請動機主要分為兩種,一為永久收藏,如傳給第二代;另一種則預計出售,如趕送拍賣。前者對鑑定時程長短不會特別在意,但後者會希望縮短鑑定時間。如果有些作品記錄清楚,例如曾在重要博物館展出過,由於畫冊、圖錄都有清楚的著錄,鑑定過程通常較為順暢,而類似這樣的展歷,在作品進入市場時,不僅價格穩固,且容易受到關注。
其實,嚴謹的鑑定程式,從資料的審核、確定作品來源無誤,到進入實體鑑定階段,本來就是一條漫長的旅程。尤其是進入實體鑑定階段,除經由藝術家基礎判斷後,必須藉由更多一對一再比對,必要時甚至需對作品材質抽樣化驗。
鑑定時,藝術家扮演很多角色,除了提供雕刻技術、習慣的說明外,回憶也是其根據之一。例如有些創作是很早以前特殊的委託案,鑑定中心會與藝術家進行深入訪談,重現當時情況,取得有利的證據。依此根據查出更多資料的同時,再佐以科學鑑定方法,讓鑑定程式更為完善。以木雕為例,藝術家也許知道當時選用的是樟木,但卻不見得知道出自何處,以切片化驗、顯微鏡照相等科學鑑定方法,能夠得知確切的木種,在鑑定要點中,基金會要取得所有權人同意『在不影響作品的外型,取一平方公分的新鮮木材薄片』,以使鑑定紀錄更為完備。而這些專業知識都必須仰賴木質專家的判斷。當作品鑑定為真品時,鑑定報告書上會有清楚的材質學名,金屬亦如是。「雖然有些人說一看就是樟木,但樟木種類很多,還是要切片化驗,讓藏家對於作品,有更清楚的認識與記錄,對日後的保養維護亦是重要參考。」吳素美說。
此外,同類型的作品必須累積到達一定的數量進行比對才更有意義。舉例來說,同時送來三件同款「關公」的銅質作品,鑑定中心會將三件作品一起做比對;如果是過去年度曾經鑑定過的同一型或類似的款式,也會與過去建立的檔案資料拿來做比對。
鑑定過程是很細膩且繁複的,必須顧及每個環節,而這些隱形的細節是藏家看不到的。「藏家的重點是真假。但對我們而言,這個判定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過去幾年來,朱銘文教基金會在鑑定制度的努力上不遺餘力,慢慢形成SOP流程,讓這項工作能夠延續下去才是朱銘文教基金會鑑定中心永續的使命。
朱銘美術館與遠雄合作的「朱銘人間系列展-看見城市的身影」於4月起在遠雄金融中心展出,透過藝術零距離與觀眾直接面對面。(攝影╱陳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