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2013台北藝術節 發現冒險新視界

$
0
0

文/陳苓云

圖/台北藝術節提供 

面對平淡,需要想像、需要冒險!跳脫重複步調,解放出走慾望,8月1日至9月8日,與2013台北藝術節一起翻越未知稜線,發現「冒險新視界」!當網路與媒體無所不在,千里之外的消息隨手可得,新聞不再新鮮,生活卻更加無感,於是人們渴望改變。雖然實體世界中,新大陸已被探勘一空,但在藝術時空裡,冒險的刺激感依然存在。 

11檔精彩展演突疆破界

台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說:「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大膽環境,呈現人們意想不到的事物。」因此今年以「冒險新視界」為主題,共推出11檔精彩展演,強調藝術與不同世界的冒險碰撞。 

9檔精彩售票演出、1檔免費戶外演出及1場國際藝術展覽,涵蓋舞蹈、戲劇、馬戲、裝置與電音派對,交融東洋、南亞、歐美與台灣本土文化觀點;每檔演出,都是不同藝術家的流浪者之歌,在形式與主題上出走,尋找突破。

EX-亞洲劇團《赤鬼》,(陳少維攝影)

EX-亞洲劇團《赤鬼》,(陳少維攝影)

與上海國際藝術節聯慶15週年

 

2013台北藝術節與上海國際藝術節互邀作品,聯合慶祝15週年。中國新銳導演王翀的《雷雨2.0》由上海國際藝術節推薦至台北演出,而舞蹈空間舞團《時境》則將於10月赴上海演出。活動期間,將於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町紅樓廣場、自來水園區,新設置3座「藝票亭」,作為藝文資訊補給站及售票處,為城市藝文風景增添節慶氛圍。 

搖滾新戲曲歡慶開幕

今年首度推出免費戶外演出─搖滾新戲曲《波麗士灰闌記》,8月3日晚間7點半於中山堂廣場,由奇巧劇團為2013台北藝術節熱鬧開幕。本劇改編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名作《高加索灰闌記》,巧妙將原著古代判案用的「灰闌(石灰圈)」,轉化為現代命案現場的粉筆圈;原本主持正義的流氓法官,在現代成了對抗惡勢力的基層警察;在古代獲得司法公道的弱勢者,到了現代卻被吃案而沉冤難雪。

編劇劉建幗以戲中戲方式,透過新舊版本角色對照,傳達公平正義已消散殞落的沉痛批判。 

劉建幗出身傳統戲曲世家,同時也熱愛欣賞流行樂曲。她大膽結合歌仔戲、豫劇及搖滾樂,運用不同樂種特性,牽動《波麗士灰闌記》劇情起伏,與畫面緊密結合,瑯瑯上口的曲調、接近音樂劇的形式,讓年輕世代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

日本青年團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Tsukasa Aoki攝影)
日本青年團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Tsukasa Aoki攝影) 

亞洲新銳導演拆解經典

文學改編作為藝術冒險的一種形式,是在二度創作中,拓展了原作的意義。除了《波麗士灰闌記》,中國新銳導演王翀執導的《雷雨2.0》,及日本現代戲劇領導者平田織佐(平田オリザ)的機器人劇場《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皆著重作品精神,透過當代關注的議題,與名家經典重新對話。 

中國話劇大師曹禺的經典四幕劇《雷雨》,以複雜的亂倫關係,批判封建體制的性別壓迫。8月9日至8月11日,由中國薪傳實驗劇團於水源劇場演出的《雷雨2.0》,則將背景重新設定於中國經濟起飛的1990年,王翀徹底拆解原著結構,僅保留兩女一男3個角色,9成臺詞遭到刪減,僅存部分被重組運用於截然不同的情境,由不同人物說出;大刀闊斧的改動,卻更精準訴說從古至今女性始終被視為男性附庸的不變悲哀。 

表演形式上,王翀將電影螢幕及攝影棚並置,一幕男女2人翻雲覆雨的畫面,其實是在4臺攝影機拍攝下,由7位演員分別詮釋臉部表情、纏繞肢體,並手持收音器材現場配音,交由剪接師即時串接而成;王翀由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美學思維得到靈感,藉由揭露製造過程,戳破戲劇中令人嚮往的「真實」,其實是被生產出的「假像」。令人聯想到現今娛樂化的媒體現象,講求客觀與真實的新聞,也成為一種戲劇創作。

西班牙庫倫卡劇團《安德魯與多莉妮》,(Gonzalo Jerez El Selenita攝影)
西班牙庫倫卡劇團《安德魯與多莉妮》,(Gonzalo Jerez El Selenita攝影) 

日本機器人劇場備受矚目

8月23日至8月25日於水源劇場演出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由日本青年團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共同製作。將俄國作家契訶夫經典名劇《三姊妹》,改編為科技社會的未來寓言,由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人類同臺演出,成為世界首創,是今年迅速完售、備受期待的節目。 

契訶夫原著中平淡的劇情對話,凸顯現代生活與工作充滿無意義重複、逐漸走向疏離的無奈與荒謬;在高齡化的日本社會中,疏離現象更由工作蔓延至人際關係,產生繭居族等現象。劇中,平田織佐企圖以機器人解決人類工作與交際上的瓶頸;其中的人形機器人,是由被CNN譽為天才的日本科學家石黑浩,以科技「複製」人類心理、生理機能打造而成,擬真程度真假難辨。然而,透過機器與人類間的對話互動,更強烈對照出科技與人性間的主客易位,拋出「人類的存在是否終將被科技取代」的省思。

董怡芬《我不在這》,(Minsyuan Wang攝影)
董怡芬《我不在這》,(Minsyuan Wang攝影) 

面具、馬戲 肢體現新意

除了新銳亞洲導演改編大師經典劇作,歐洲年輕藝術家也大膽探索肢體語言的創新潛能。西班牙庫倫卡劇團的無對白麵具劇場《安德魯與多莉妮》,8月16日至8月18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3位演員以面具創造出14個不同角色,述說一對老夫婦為了對抗阿茲海默癥而展開回憶之旅,是一齣笑中帶淚的溫馨小品。除去語言的生動肢體演出,正如因疾病而失去溝通能力的伴侶,需要用心感受,才能無聲勝有聲;阻隔表情、封住嘴巴的巨大面具不是限制,而是超越,帶領觀眾啟動想像力,擺脫人們非要說點什麼的迷思。 

8月23日至8月25日,加拿大阿爾馮斯馬戲團於城市舞臺推出前所未見的原創馬戲《伐木樂園》。以魁北克林場屯墾為場景,所有伐木工具,全成特技、雜耍的玩具、鮮切松木、短柄斧頭、鋸木鋼鋸與傳統民俗音樂,交織出令人目瞪口呆的野性魅力,邀你一同感受既原始又熱情的不插電快樂生活。《伐木樂園》跳脫對雜技技巧或異國情調的執著,更加著重表演者的身體表現,呈現全新馬戲景觀。

舞蹈空間舞團的舞作《時境》,(Mallory Lynn攝影)

舞蹈空間舞團的舞作《時境》,(Mallory Lynn攝影) 

舞蹈空間舞團獲邀演出

今年6部首演作品,有4部延續「台北核心,國際共製」的發展方向,反映了台北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好客。舞蹈空間舞團與荷蘭海牙劇院共同製作的舞作《時境》,9月6日至9月8日先於水源劇場演出,隨後再赴2013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時境》以時間為創作主題,西班牙籍新銳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在舞臺遍灑成千上萬細小粒子,舞者氣韻獨具的東方肢體在其上滑行、奔跑,結合大提琴與當代樂器的重低音,引領觀眾進入時空凝結的狀態。 

跨界經驗豐富的編舞家董怡芬,則與德國擊樂家柯德‧林科(Coordt Linke)合作,8月30日至9月1日於水源劇場,推出最新編創《我不在這》,舞作延續2011年「新人新視野」舞蹈類優選作品《我沒有說》的聲音主題,以聲音為記憶樞紐,再現各種身體如何存在與消失的印象。 

百年華格納歌劇變電音

今年適逢德國作曲家華格納2百歲冥誕,台灣知名旅歐作家陳玉慧、歐洲劇場天后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與德國作曲家莫裏茲‧嘉格恩(Moritz Gagern) 聯手跨界創作《華格納大爆炸》,8月29日至8月31日在中山堂光復廳,以充滿突破性的演出形式,向這位歌劇改革者致意。3位藝術家拆解華格納歌劇元素,創作糅合戲劇、音樂、雕塑、編織、影像、文字及電音派對,在廣藝愛樂管弦樂團的伴奏下,交融混糅出超現實的時空氛圍,重新聯結古典與當代、德國與台北。

文化寓言 從日本看台灣

 

EX-亞洲劇團演繹日本當代劇作家野田秀樹的作品《赤鬼》,8月16日至8月18日於水源劇場演出,印度導演江譚佳彥與來自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原住民等藝術家組成跨文化團隊,以明快詼諧的演出節奏,點出劇作主題中人性對異文化的渴望與恐懼,及因隔閡所產生的無形壓迫,反映台灣社會現象的文化寓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全新推出《SMAPX SMAP-In Love With The 90s》,9月6日至9月8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鎖定影響90年代台灣深遠的日本通俗文化,從經典日劇《愛情白皮書》到永遠的偶像木村拓哉,還有震驚一時的白曉燕撕票案、921大地震等社會事件,一一化身舞臺上的演出元素,從微歷史觀點探索台灣文化的混血體質。 

2013 第十五屆台北藝術節

時間:8/1(四)~ 9/8(日)

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

電話:02-2528-9580 轉192

官網:www.taipeifestival.or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