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 年,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台灣在此協訂下開通了安平、滬尾、雞籠、打狗等四個通商口岸,淡水於開港後,正式躍升國際舞臺,成為華洋溝通的新興城市。
當時淡水除設有海關及領事館,綜理北台灣關稅與外僑事務外,亦吸引許多洋商與船運公司,於此開設商埠、洋行,興建碼頭、倉庫等設施,商業貿易與航運經營等業務十分活絡。
此一時期,台北大稻埕與淡水互為內、外港,洋商於淡水河沿岸設立據點,進行物資集散與轉運,著名的洋行包括:怡和、德記、美利士、寶順、和記,以及嘉士、得忌利士等,其中以英國商人的勢力最為龐大。各國洋商除自台灣輸出茶、樟腦、稻米、煤……等本地特產,也從中國進口食鹽、木材、磚塊、菸草、陶瓷器,及各式生活必需品、雜貨等物資,淡水的經濟發展在此時達到鼎盛,並開啟一段繁華榮盛的黃金歲月。
到19 世紀末,由於淡水河港日漸淤淺,造成船隻出入不便,加以日本領臺後政策轉向,諸多洋行與輪船公司,陸續在20 世紀後結束在臺的業務與航線,過去的洋行建物及相關設施,則多已隨著時代更迭與城鄉發展而不復見。
在臺洋行的興衰歷程,實與台灣關務貿易發展息息相關;而洋行迥異於傳統建築的風格特色,不僅豐富了城市的樣貌,也使得匠工的建築方式與技巧得以翻新。時至今日,少數得以留存下來的洋行史蹟,更成為現今珍貴的文化與觀光資產。
原座落於淡水中正路老街(舊稱「烽火段」)的得忌利士洋行,於2013 年3 月由新北市文化局完成建物復舊並對外開放。這座紀念性建物,除可作為淡水過往繁華歲月的見證外,其內部空間經由重新詮釋與再利用,亦與周邊區域不同族群、不同樣貌的常民生活空間,產生交集與共鳴。
為深入瞭解洋行與洋人居留區在經濟與城市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重要性與空間區域樣貌,本研討會以「19 世紀淡水開港貿易史」、「洋行史蹟建築再利用」、「歷史街區風貌與都市再生」三大面向為核心議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並進行學術與實務面的座談討論。藉由經驗交流與案例分享,提供歷史脈絡與史蹟再利用的整合性思維,同時拓展城市街區發展的視野與想像。
歡迎對歷史文化、建築及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都市創意發展等議題,具有研究熱忱及興趣之專業研究者、學生及社會人士共同參與!(來源:新北市藝遊)
活動資訊 information
2013 淡水洋行的歷史與新貌研討會
研討會時間: 10/04(五),08:30-17:30
地點: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 巷32 之2 號)
參訪時間: 10/05(六),14:00-17:00 參訪地點:淡水地區
費用:免費 活動網站:www.tshs.ntpc.gov.tw
交通資訊
捷運:搭乘至「淡水站」下車,轉公車紅26、36、38、836、837 至滬尾礮臺站,往高爾夫球場方向步行約10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