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重新格式化的「私有」與「共用」—談美國私人美術館的靈活策略

$
0
0
密西根州立大學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美術館。

密西根州立大學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美術館。(攝影/Paul Warchol)

美國是歐美少數沒有文化部組織的國家,來自中央及各級政府的藝文補助,如以每人平均值計算,也不特別豐厚。儘管如此,或正因為如此,美國民間慈善捐助風氣卻很蓬勃。即使是國立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也是由來自詹姆士.史密森(James Smithson),一位從未踏足新大陸的英國地質學家的捐款而誕生。緊鄰史密森機構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雖有國家之稱,亦由鋼鐵鉅子安德魯.美隆(Andrew Mellon)私人發起建立;在美隆率先贈與的畫作中,不但包括購自列支敦斯登王室、全美境內唯一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真跡,還有史達林時代蘇聯冬宮博物館(Hermitage)祕密註銷的拉斐爾(Raphael)、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及提香(Tiziano Vecellio)的巨作。由美國個人出資購買蘇聯國有財產再轉贈美國大眾的舉措,雖然罕見,卻為美國收藏家在公共領域的活躍提供了良好的說明。 

根據美國美術館館長協會的數據,美國美術館的收藏約有90%來自私人捐贈,從大都會美術館到舊金山美術館,從展廳到庫房,處處可見這份無私慷慨所造就的豐盈。但是捐贈者在捐贈後對物件就不能再輕易置喙的博物館慣例,也讓許多對作品呈現有堅持想法,又有足夠資源可為後盾的收藏家,捨捐贈一途而更進一步地設立對外開放的私人美術館。如被譽為具世界級重要性的伊莎貝拉嘉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從收藏、建物到擺設,全由嘉納女士一人決定。在她過世後,美術館依其遺囑指示,至今未對常設展做過任何調整變動,堪稱最純粹的私人美術館。

又如位於加州的蓋提美術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共有兩處:蓋提別莊(Getty Villa)及蓋提中心(Getty Center)。別莊仿古義大利莊園造形,展示蓋提畢生所藏希臘羅馬時代文物;蓋提中心則佔據整個山頭,還有專屬的輕軌電車,完整反映私人品味及巨大財力,是美國最顯著的文化地景之一。2011年,由全美首富沃爾瑪超市(Walmart)創辦人後裔所捐出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阿肯色州中不足四萬人的小鎮落成,是美國首間座落在大都會地區外的巨星級美術館,以回饋沃爾瑪家族的發跡點。手筆之大,投入之多,亦是數十年來首見。 

雖然個人收藏內容類型各異,但私人美術館中專注當代藝術的館舍,在美國一向都有很突出的表現。這或許是因為個人收藏在形成期時,決策過程簡單,毋需向納稅人或關係人交代,對於具強烈冒險意味的新藝術,接受度也就遠較保守審慎的博物館來得高,往往可以搶得先機購藏。

20世紀早期藝術發展仍以歐陸為重,不少當代藝術熱愛者,原是求學或旅遊歐洲時,直接浸濡於第一手氛圍,有所感而展開收藏。戰後,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確定,造就了為數可觀的億萬富豪;從《馬內到曼哈頓》(From Manet to Manhatta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Art Market)一書中,亦有「當代藝術收藏,尤其是在美國,乃是一種社交與社會活動」之說。當然,財富未必是收藏入門的唯一途徑,但是財富在創立典藏、建設及提撥經營博物館所需的資金運用上,自然有很大的助益。 

如美國第一個現代美術館就是1921年由唐肯.飛利浦(Duncan Phillips)在華府所創設的私人美術館菲利浦紀念美術館(The Phillips Memorial Gallery),擁有大量大眾眼中前衛難解的現代主義畫作;繼之而有巴恩斯(Albert Barnes)在費城近郊的巴恩斯基金會(The Barnes Foundation)。

1929年,由艾比.洛克斐勒(Abby Rockefeller)及兩位女性友人麗莉.比利斯(Lillie Bliss)和瑪莉.蘇麗文(Mary Quinn Sullivan)共同籌設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開幕,媒體紛以「大膽的女士」(the daring ladies)稱之。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成功,很快起了發酵作用。雕刻家及收藏者惠特尼(Gertrude Whitney)以其為本,成立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因礦業而致富的古根漢(Solomon Guggenheim)也在紐約設立美術館,正式奠定美國東岸的藝術樞紐地位。一般而言,私人美術館雖名為私人,但需登記為非營利組織,以理事會管理監控典藏、營運基金等。美術館能以基金孳息持續增加藏品,也多會接受外界捐贈。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和惠特尼美術館,都是在收藏家及藝術家的源源捐贈下,穩定擴張。 

蘇富比在1980年代末期曾指出,當代藝術的收藏者在所有藝術類收藏者中,為數最多。眾人的追逐,使得成交價格節節攀升,但是挾著雄厚經濟資本的私人,在市場上依舊勢不可擋。當代美術館的映像,雖然在過去百年已有很大轉變,然而對希望保有藝術參與權,尤其是希望所有藏品或指定藏品都獲展出的收藏家,私人美術館所賦予的自由度,仍舊很具吸引力。從休閒服飾品牌Gap創辦人唐諾.費雪(Donald Fisher)到對沖基金經理人史蒂夫.高恆(Steven Cohen),都曾表示過對設立私人美術館的興趣,長期獲藝術新聞《ARTnews》評選為十大最重要收藏家的伊萊.布洛德(Eli Broad)更是其中指標人物。 

借閱圖書館式的布洛德基金會 

布洛德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其後從商,兩度擔任財富雜誌全美500大公司執行總裁,並多次名列世界富豪榜。縱橫當代藝壇,成績也很亮麗,不但出任紐約現代美術館等館理事,更特別的是,在過去數年內,洛杉磯市及密西根州立大學,先後有兩間以布洛德為名的美術館成立,布洛德的私人美術館,亦已動工,預計於2014年落成,而其對私人所有/公共共用的理念,獨具一格,也為私人美術館開拓了新的面向。 

1972年,布洛德與妻子艾迪斯(Edythe Broad)以九萬美金買下梵谷的《亞爾的草屋》(Thatched huts in Arles),正式踏上收藏之路,之後又陸續購進畢卡索(Pablo Picasso)、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米羅(Joan Miró)的作品,但是很快的,布洛德夫婦關注的焦點就轉移到當代。他們以梵谷的畫作換入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紅》(Red Painting),改以二戰後創作為收藏核心。

除了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私人收藏(Eli and Edythe L. Broad Collection)外,又於1984年成立布洛德藝術基金會(Broad Art Foundation),皆以典藏當代藝術為主。現兩者合計擁有作品總值超過24億美金,是眾多評論家心中世上最精彩的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布洛德曾說,積極的實業家,總是不斷追逐新想法,或者也特別容易受充滿活力及突破性的當代藝術、建築感動。也許對他而言,收藏和生意一樣,成功之計都在擁抱變革,勇於求新。 

布洛德的敏銳觸角和私人收藏的靈活行事,讓布洛德夫婦和基金會在徵購新作品時,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如布洛德的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收藏,始於1980年代初期,當時雪曼攝影單張每版訂價約莫200美金,和現在拍賣會上動輒數十萬美金的行情,不可同日而語;又如布洛德在1995年以美國運通卡刷卡購入250萬美金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我…我很抱歉》(I...I’m Sorry),一方面延遲付款時間至卡費結帳日;另一方面又可將獲贈的250萬免費航空哩程轉供加州藝術學院學生使用,充分展現商場精明。 

雖然近年當代藝術漲勢飛快,布洛德基金會仍以平均每年購入25件至100件作品的速度操作,成長驚人。2005年布洛德個人以2,380萬美元買下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的《Cubi28》(CubiXXVIII),締造當代藝術最高成交價格紀錄。無論是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或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以其全年尚不及千萬美金的文物徵購預算,都無法與之競衡。 

但布洛德收藏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快,也在於深。一般單位或許會滿足擁有藝術家一或兩件的代表作,布洛德的野心卻在於擁有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以求全面凸顯發展脈絡。除了廣為人知的雪曼120餘件、傑夫.昆斯(Jeff Koons)30餘件及波依斯(Joseph Beuys)的「全套複式」(multiples)作品外,基金會還握有為數甚多的瓊斯(Jasper Johns)、沃荷(Andy Warhol)、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克洛斯(Chuck Close)和艾德.拉斯查(Ed Ruscha)。21世紀後,更以保存及展示不易的作品、不受買家垂青,需要更有力的行動鼓勵,而將大件或裝置藝術列為重點對象。 

因為這樣的宏觀思考和公眾關懷,布洛德的基金會也有著當代藝術中前所未見的定位:借閱圖書館(lending library)。其實美術館收藏各有所長,彼此在展覽籌畫時相互借件,由來已久。只是典藏預算不足的小館,購置文物本有困難;又因為沒有足夠腹深,可以有來有往地回借大館,對重量級作品多半可望不可及。在服務社會、推廣藝術的信念基礎上,布洛德乃決定以開放典藏供全球美術館借件為基金會使命。借件單位不受國籍、規模限制,也不用支付權利金或承諾禮尚往來的合作計畫,只要能夠提出縝密策展構想,甚至可以長期借件。25年來,總計出借約8,000件次展品予近500間美術館、大學等。累積超過一億人次的觀賞。 

布洛德的冠名美術館與私人美術館

2003年,布洛德夫婦宣佈捐贈6,000萬美金予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成立展示布洛德夫婦個人及基金會收藏的布洛德當代美術館(Broad Contemporary Art Museum,下稱BCAM),其中1,000萬指定為未來文物徵集之用,另外5,000萬則用於硬體建設,由布洛德欽點的普立茲克獎得主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BCAM位於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場址內,樓高三層,是美國境內數一數二寬闊的無柱藝術空間。當時外界普遍猜測布洛德夫婦會在美術館落成後,順勢將典藏捐出,成就一個實至名歸的私人美術館,但是布洛德在借閱圖書館館藏越多,可供發揮效益就越大的考量下,最終聲明不會捐出任何作品,基金會和BCAM將只會保持借閱圖書館和頻繁、長期、優先借展者的關係。 

BCAM的首檔展覽展出共200件作品,約八成來自布洛德,根據協議,BCAM可以向布洛德借展的件數上限也是200件,每次實際借展作品由雙方商討共定,只要作品保持公開狀態,借期原則上可以無限延長。BCAM有自己獨立的典藏諮詢委員會,其中三席由布洛德任命,兩席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任命,爾後營運維修費用則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全數買單。嚴格來說,冠名的BCAM並不是一個私人美術館,但布洛德卻掌有近乎於私人美術館般對典藏及展示的主事權,十分特殊。 

去年11月,由布洛德夫婦捐資興建的第二個冠名美術館也告完工。操刀規畫密西根州立大學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美術館(The 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建築師哈蒂(Zaha Hadid),亦為普立茲克獎得主。整棟建物以摺疊式的不鏽鋼外牆與玻璃組合而成,由西側40英呎的最高點,向東一路降至27英呎,極富戲劇性,指向不同方向的不鏽鋼構造也有呼應周遭地景交錯活動之意。因為布洛德夫婦與密大的情緣,布洛德亦難得的捐出19件藏品,以壯陣容。

事實上,布洛德2,800萬美金的捐款(含700萬文物徵集預算)根本不足支付工程所需的4,000萬費用,但是冠名美術館予人私人美術館的聯想非常強烈,布洛德又富名在外,一度使得募款工作難以進行,所幸密大校友捐款踴躍,方得無虞。密大近來廣收中國留學生,中國在國際藝壇也漸受矚目,為此,美術館特聘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的王春辰協助策展,首開美國主流美術館以遠距方式延請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先例。 

BCAM和密西根大學美術館兩者的模式,都是讓布洛德在保有很大策畫空間之餘,成功跟另外一個機構合作,發揮相乘效用,但是這樣的夥伴結盟,顯然不能徹底滿足布洛德實現「完全展示」的理想。儘管他曾多次於訪談中明白排除設立私人美術館的可能性,布洛德終於還是在堅定維持借閱圖書館精神的前提下,加入全球超富風起雲湧建設私人美術館的行列。基於對洛杉磯的支援,布洛德美術館(The Broad)選址於市區的格蘭德大道(Grand Avenue),由紐約建築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Renfroz設計,預定於2014年啟用。

新館以暱稱為「面紗與寶庫」(the veil and the vault)的雙元結構,成功結合展廳與庫房、美術館與基金會。面紗即為外緣展廳,有足夠展示百多件作品的面積,但觀眾上下樓時,也可以經由巧妙安排的樓梯動線,一窺寶庫中龐大的典藏和借閱圖書館的運作。

在某種程度上,由一己個人喜好、藝術顧問意見及市場走向機制三者拉鋸協商而成的私人美術館,或者也只是虛榮、身分和地位的終極象徵。然而在國家債臺高築、藝術補助變相縮減時,私人美術館的動能和多元,日益浮現,也是不爭的事實。從落實完全展示、與眾共用的概念發想而成的布萊德美術館和借閱圖書館,藉由己身和社會的互動,為「小政府大企業」和公私疆界模糊的年代,靜靜地下了註腳。

 【文/黃心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