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張曉剛:大家庭是我的魔咒

$
0
0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我的母親》(My Mother)。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我的母親》(My Mother)。

2012年12月13日下午4點,「北京之聲:張曉剛」在佩斯北京開幕,這位闊別藝術圈一年有餘的大腕,藉由第二次在佩斯的大型展覽重新迴歸。這次展覽比原訂計畫推遲了一年,張曉剛因心臟疾病不得不暫時修養。而在此次展覽中,他也直白地說自己憋足了勁兒,想趁這次機會把之前沒畫完、未完成的想法,全給撿起來完成。

在這樣的契機下,此次的展品都是2012年新作,包括兩件從2010年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以及一幅2009年動筆迄今才算完成的作品。雖然近幾年張曉剛動作不多,但此次攜新作高調亮相卻意外獲得藝術家、媒體及藏家的認同,顯示出這位昔日「天王」的藝術造詣實力和市場號召力。

大家庭魔咒 

很多人知道張曉剛,是從他的「大家庭」系列開始的。充滿個人記憶和時代記憶的作品,憂鬱、傷感的藝術特質,讓圈內圈外的人開始關注起這位雲南藝術家。「大家庭」系列作品為張曉剛贏得無數讚譽及藝術市場的肯定。但開幕當天,張曉剛表示,一方面覺得相當幸運,因「大家庭」成就了自己,但同時他也無奈地說:「『大家庭』是我的魔咒,因為大家記住了它,而忽略了我其他方面。」 

為了破除魔咒,張曉剛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尋求突破。有人統計過,自1989年起,張曉剛共舉辦18次個展,參加150餘次群展,僅2003年至今十年間就有8次個展。長期的超負荷工作量,讓張曉剛在2010年因心臟病住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也被醫生勒令不準工作。 

此次展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張曉剛。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牆上的一句話:「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種孤獨的意味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一直存在,懷舊與傷感的氣息也從未消失。 

新舊並陳 返璞歸真 

在以往張曉剛的作品中,總帶有對記憶碎片的描述與追憶,但卻又保持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似乎永遠活在記憶中,獨自享受似水年華的追憶。在此次展出的新作品中,張曉剛仍然使用其標誌性的符號表現這一情懷,例如「大家庭」系列中的血線、灰色調,家庭的描繪,「記憶與失憶」系列中的光斑,「裡和外」系列中電燈、燈繩。

在在延續了他對於童年和那個特定年代的不斷追尋,以個人經歷和記憶為主線表現壓抑、疏離和悠然,這種淡淡幽然的抒情,幾乎成了他的個人特色符號。正如展場中摘自張曉剛「1990年手記」中的文字:「我理解的真正的藝術,它既來自於具體的偶然事件,更具有宏觀共性的精神。它不表達某一個人或物,而是表達某一種人或物。它不表達某一次事件或情感的開始與結束,而是展示一種具有戲劇性效果的精神狀態。」張曉剛永遠是一個沉迷於記憶中的懷舊者,然而他用畫筆記錄著童年的憂鬱黯淡和屬於1980年代的壓抑氣息。 

但這次展覽中,「什麼」系列也突顯出張曉剛對於新鮮元素的嘗試。與之前晦暗的色調不同,張曉剛在部分新作中更大膽地使用了明亮的色彩,以大色塊的黃、綠、紫平塗在沙發和人物中,也運用青松、紅梅、手電筒等傳統和現代的象徵符號隱喻著舊與新的碰撞,彷彿時間就在畫中匆匆逝去。作品的創作主線相較以往也有所不同,張曉剛將此番創作概括為「不設定主題,不依靠大腦,完全跟著身體的感受走」的創作方式。面對「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何來」這個問題時,他說:「真正的動力是熱愛,更具體來講,是身體在帶動大腦,身體大於大腦對於藝術的熱愛。」

而藝術家似乎在休養期間將藝術表現地愈加返璞歸真。就像新作《我的母親》,畫中的男孩坐在沙發一角,用畏懼的眼神仰望著自己的母親,他攜帶脆弱與孤獨的氣息,似乎要走出畫幅變為真實。這是在張曉剛作品中首次肯定了存在的意義,重新定義著觀看的方式。儘管在張曉剛的畫面中,孤獨感是如此強烈地存在著,但在現實生活中,繪畫何嘗不是消解孤獨的一種方式呢。他曾說,在當下喧囂躁動的現實世界,自己更加迷戀關在房間畫畫的時光。 

在張曉剛新作中,紅梅、青松、電燈、手電筒、書與藥瓶、以及老式家具等物象的存在,讓專屬於某一時期的時代記憶和個人記憶體現得非常強烈。這種時代感和專屬於個人的記憶並沒有淹沒作品本身具有的引人共鳴的力量。在張曉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作為人都會有的孤獨、壓抑等情緒,同時也深感生命的脆弱。

在這些情緒的背後,又似乎生長出一種溫情的力量。經歷過人生的大落大起,飽嘗過生活的艱辛,也體驗過名利雙收的滋味,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曉剛,賦予他的作品一種「看透後的輕鬆感」。回憶與懷舊是張曉剛幾十年創作中的重要脈絡,他說:「我是一個往回看的藝術家,不喜歡往前看,我不相信未來,從這裡來說我可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不是一個懷舊的藝術家,只是對回憶本身感興趣,在我的作品中有時間的印記。」 

北京藝壇關注 

開幕前一天的VIP預展,因一場大雪,現場嘉賓人數並未達到市場鼎沸時期首度個展開幕的規模。但在今年度一片冷清的藝術市場氛圍中,此次張曉剛新作展仍吸引各界人士到場。

開幕充滿溫馨的寒暄問好,一是關心身體狀況,二是讚揚畫作精益求精,皆是鼓舞之聲。張曉剛的眾多藝術圈好友紛紛在微博發表「觀展感言」,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詞。藝術家楊千在微博寫道:「看了老友張曉剛在北京佩斯畫廊的個展很有感觸,這位對自己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的藝術家,在身體稍好些時候還常加班至深夜,一筆一畫創作至開幕式的前三天。對於他來說是非常不容易了。現在對自己的作品這樣負責的藝術家已經很少了。

這種精神也呈現在他的新作中,敬仰!」好友方力鈞發微博稱:「這個展覽有些新舊混雜的東西值得細細咀嚼。因身體狀況曉剛停畫一年,這可能是時間的神秘禮物。停畫期間,對時間和生命,對藝術之根本,曉剛的所思、所想,以及因慢下來和停止下來,而從上蒼、從虛空、從遠處和萬古獲得的說不清楚的東西,浮現出來。」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CCTV NEWS)也於開幕當天對張曉剛新個展進行主題採訪。報導將張曉剛稱為「當代藝術家中最活躍的人物」,介紹了張曉剛新作的主題和創意,著重提到作品中的血脈、父子、情感等,認為這表現了他對於舊主題的迴歸。畫中表現出的孤獨、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特定的時代記憶,正是以張曉剛個人的記憶作為主要靈感來源。

除了人物之外,畫中的新元素手電筒、紅梅、青松則象徵著希望與信心。中央電視台作為最重要的主流媒體,雖然視頻報導僅有3分鐘的播出時間,且僅限於泛泛的作品解讀,但也充分體現主流媒體對於張曉剛本人及此次展覽的關注。 

張曉剛1988年的作品《生生息息之愛》,於2011年在蘇富比尤倫斯專拍中以7906萬港元成交,締造亞洲當代藝術最高拍賣紀錄,之後,媒體對張曉剛言必稱「標王」。而在此次新作展中,張曉剛卻坦言「怕了媒體動輒拿那些拍品說事」,甚至抱怨觀眾似乎並不在乎他作品中的改變。

實際上,通過拍賣行業人員的回饋,他們以及部分藏家對這批新作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連發微博稱許此次展覽,而匡時拍賣負責人董國強則戲稱在展場:「想拍一張『匡時錄』,卻被保安喝斥制止了。」不論稱讚、力挺還是玩笑,拍賣從業人士的捧場依然顯示了這位「標王」的市場價值。此次新作展,據悉在VIP預展之夜,作品已全部售出。 

藝術家的生活總是被外界想像的異乎神秘,被問起一天的時光是如何安排的?張曉剛用「枯燥」形容,除了畫畫,上微博、鍛鍊身體和聽音樂,是他僅有的幾樣消遣。如今張曉剛的微博粉絲已近23萬人,他在上面結交了不少朋友,也時常發表一些漫畫和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微博把自己心中保留的單純釋放了出來。如今的張曉剛,正在擺脫大家庭的魔咒,讓藝術創作以一種自在之態的本來面目呈現。 

與以往展覽一出就眾說紛紜的情況不同,雖然北京藝壇各界一直對張曉剛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對此次「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口徑卻出奇一致,缺少了各個角度的評論讓人深有遺憾之感。但不論褒貶,此次展覽的確在歲末為北京藝壇奉上了一分精采,為冷清的2012年度畫上了句號。

 【文/鄒曉慶、以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