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過年好時光─盡享餐桌上的年味

$
0
0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這句耳熟能詳的臺語歌謠,你還能記得幾句?每到新春假期,穿新衣、年夜飯、領紅包,樣樣都是小時候最甜美的記憶。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許多節氣慶典也伴隨著農事曆法,新春就是傳統夏曆的元旦、又稱歲首、正月初一。這一天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最早起源於祭祀,發展到今日的慶典活動,大多都與古老的祭祀儀式、迎神賽會、驅邪禳災活動等有密切關係。 

新春到 應景美食好味道

傳統習俗上的新春,以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才結束,但在以前的農家,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之後年節的氣氛愈來愈濃厚,到了除夕前一星期,家家戶戶開始做年糕,年糕寓意為步步高升,如果是蘿蔔糕,因蘿蔔就是菜頭,取其「好彩頭」的諧音。 

美食作家,南村落總監韓良露,想起小時候住在北投,當地農家為了賺外快會用自家石磨做的手工年糕:「我常拿糖跟米去,農家會用石磨磨米漿,再用大石塊把米漿壓成粉粿,並攙合黃砂糖製成原形糕狀,放進竹編大蒸籠去蒸。」這種新米磨好現蒸的糖年糕擺滿巷道等著降溫,空氣中有強烈的米香味,是兒時最甜蜜的回憶。 

除夕到 張貼春聯真熱鬧

此時也是辦年貨時間,每年這時候,台北的迪化街,總是擠滿來採購南北貨的人潮。另外,許多來自江浙的外省老人家,則會到南門市場,這裡販賣的金華火腿、慈姑等家常菜,是難以忘懷的故鄉滋味。到了除夕,當天一早會拜天公,用鮮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下午則是祭拜祖先,準備「辭歲」。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還在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臺語的「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都有吉祥的意義。 

除夕祭祖後,家裡的門聯、門神、桃符均煥然一新。貼春聯是小孩子最喜歡的,春聯也作春貼、福貼、揮春,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是一種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在農曆過節前,家家戶戶在門楣上貼各種適合自家的春聯,或把賀年的吉利字詞寫在紙上而成,貼在牆、門上,以增加過節的喜慶氣氛。 

書法家吳大仁,每到新春前夕,就會到台北行天宮、榮總醫院等地揮春,透過春聯的吉祥話與大眾結緣。他非常鼓勵大眾在家自己寫春聯,不但可練練書法,有DIY的樂趣,春聯上的吉祥話,也是一種對自己,對家庭的期許。 

年夜飯 全家圍爐齊團圓

緊接著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這些菜來自於祭拜的祭品,準備的都是有吉祥意義的食物,例如什錦如意菜、年年有魚(餘)、雞(吉)湯、紅燒元寶(蹄膀)、髮菜(發財)羹,長年菜(芥菜)等,都是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剛好提供農業時代農民的營養。此外,有些人家還會準備大小肉團、肉圓等油炸丸子,這些圓丸子有團圓吉祥的寓意,也因是油炸食品,可以儲藏一些時間。 

至於小孩最愛的領壓歲錢,則在圍爐後由長輩分發,取其「長命百歲」,現在則以紅紙包錢,俗稱紅包。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歡談達旦,稱做守歲,就是「守長壽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替父母守住長壽,祈求闔家平安,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12時後,會放爆竹迎接新年。 

炮竹就是鞭炮,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相傳年獸怕火光和響聲,所以人們便有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來嚇退年獸。初一早晨總被鞭炮聲喚醒的韓良露,不管幾點起來,祖籍江浙的父親前一晚熬的紅棗蓮子桂圓甜湯一定會送到床前:「那是當小孩的福利,我們不用下床,不用刷牙就可以喝到紅棗蓮子甜湯,一紅一白代表陰陽交合,吃下去象徵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語氣中充滿著對父親的懷念。 

走春祈福 吉祥好兆頭

初一要出門拜年,稱為「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每年這時候,台北保安宮、行天宮、龍山寺、松山慈祐宮等都會擠滿絡繹不絕的人潮,在開春第一天為自己及家人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小朋友也會換上新衣,代表永珍更新,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離開寺廟,也會順道親友家互相拜年,說聲恭喜。由於彼此熟悉,加上前一晚的大魚大肉,因此初一的年菜往往趨於清淡。例如北方的習俗這一天就不太會動刀,反倒是一大早就開始包餃子,水餃皮及內餡還是除夕晚上和麵好、切好。 

「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又因為形似元寶,也有招財進寶之意。」過去韓良露旅居倫敦時,每到過年期間,不但邀外國朋友到家中包餃子,還會照古風選一粒餃子中放個洗乾淨的銀錢,吃到這顆餃子的人可以拿到一個紅包,西方朋友對這個遊戲都很開心。 

跟著習俗過好年

初二為「回娘家」,依舊俗,已出嫁之女子只有初二這天可以回娘家,娘家會以家常菜為主,一解女兒的鄉愁。母親老家位於台南的韓良露,初二就會吃到外婆準備的臺式年菜;裡頭有烏魚子夾白蘿蔔片,烏魚子代表烏金(財),還有乾煎今目鯛,代表來年有金有木有綢,吃穿住都不愁錢。另外,還會煮台南特有的魯麵,裡頭菜式繁多,有香菇、木耳、蝦米、乾貝、金針、扁魚等等,不但可以讓小孩子認識各種南北貨,更有富貴天恩的用意。 

年初三通常稱作赤口,俗稱赤狗日,據傳統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慣例不會外出拜年。臺諺說「初三睏佮飽」,就是指這天可以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稍微晚起。初四則有「接神」,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有「送神早,接神晚」之俗諺。初五則是迎財神,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財神、開始營業。春節假期到今天接近尾聲,不但要撤去供神的春飯和年粿,直到初五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 

春節年菜有文化 巧思變身新花樣

對家庭主婦而言,這幾天還要傷腦筋處理剩下的年菜,這些吃不完的年菜,總讓現代人聯想到年菜是鋪張、浪費。「年夜飯確實是家裡一年當中最豐盛的一頓,但如果說年菜是交響樂,年夜飯不過是華麗的序曲。」韓良露解釋年菜絕非只吃除夕晚上的一餐,而是貫穿整個春節的料理,這才是年菜文化的精髓所在。她以自家的年夜菜為例,蒜子紅燒大黃魚及煙燻大白鯧一定不能吃光,不但要年年有餘(魚),討個吉利,剩下的紅燒魚,到了第二、三天還可以做成魚凍沾老醋吃。 

另外,年夜飯吃不完的雞,還可以燉成雞湯,用來煨蘿蔔、長年菜,甚至加入除夕當天準備的炸肉圓、香腸、臘肉及切片的年糕煮成雜煮年糕湯;至於吃剩的蹄膀肉則可以加上冬筍來提味。 

由此看來,年菜其實考驗著人們如何「處理」食物的智慧,早在年前採買年貨,準備豐盛年夜飯就該設想周到,年菜的意義就在雜煮、混搭、變換出不同的料理,是家庭廚藝的美好表現,懂得用吃剩下的好料變成「盛宴」,把吃不完的魚變成「餘味」。 

滿滿一桌年菜,幸福圍爐過好年。

滿滿一桌年菜,幸福圍爐過好年。
每逢農曆新年前,許多民眾開始採買年貨、張貼春聯,迎接春節的到來。

每逢農曆新年前,許多民眾開始採買年貨、張貼春聯,迎接春節的到來。
農曆春節大年初一,許多人到廟裡上香祈福,期許新的一年會更好。(圖為松山慈祐宮)

農曆春節大年初一,許多人到廟裡上香祈福,期許新的一年會更好。(圖為松山慈祐宮)
年夜飯可說是家裡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

年夜飯可說是家裡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
湯鮮料多的魯麵,是台南的特色美食。(南村落提供)

湯鮮料多的魯麵,是台南的特色美食。(南村落提供)

或許有人認為,過年不就是放鬆嗎?為何還要花這麼多心思在年菜上?其實換個角度想,這不是一種樂趣?這還只是表面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美味是有情感記憶。年菜是記憶的菜,祖先的記憶加上長輩的記憶再加上自己成長的記憶,許多平常也吃得到的食物在過年期間卻變得更有滋味,這不是現代超商年菜,或者上館子去圍爐所能取代。 

年菜是傳統飲食文化中富有節氣、節慶內涵的食俗。很多食物包含的意義遠勝食物本身,是涵蓋了國族、家族、鄉土情感。不只是年菜,拜年、春聯、紅包等過年習俗也是如此,少了親友間串門的熱絡,少了貼春聯的喜氣吉祥,少了惜物、愛物的心意,這些每年不斷的重複上演儀式,豈不是又像平常一樣只是應付生活,盲目過日?

2011年2月3日台北市/開春第一天,天氣一掃陰霾,台北地區白天陽光露臉,不少人攜家帶眷到戶外逛街、踏青走春,享受春節團圓假期,北市信義區的百貨商圈張燈結綵,掛上喜氣的大紅燈籠,年節味十足。(黃世麒攝)

2011年2月3日台北市/開春第一天,天氣一掃陰霾,台北地區白天陽光露臉,不少人攜家帶眷到戶外逛街、踏青走春,享受春節團圓假期,北市信義區的百貨商圈張燈結綵,掛上喜氣的大紅燈籠,年節味十足。(黃世麒攝) 

在工商業生活繁忙的節奏下,一年難得一次農曆春節,在這與家人團聚、朋友相聚的話家常的時光,不妨透過老祖先的傳統習俗,家族傳承的年菜,讓新年假期更加厚實、豐富吧!

2012年1月22日台北市/圓山大飯店22日邀請在民國100年國慶酒會中演出獲好評的「廷威醒獅劇團」在大廳表演舞龍、舞獅、跳加官及迎接財神,吸引許多民眾圍觀,為除夕夜增添濃厚的過年味。(陳振堂攝)

2012年1月22日台北市/圓山大飯店22日邀請在民國100年國慶酒會中演出獲好評的「廷威醒獅劇團」在大廳表演舞龍、舞獅、跳加官及迎接財神,吸引許多民眾圍觀,為除夕夜增添濃厚的過年味。(陳振堂攝)
2011年1月29日台北市/台北國父紀念館29日舉辦「100辛卯迎新春聯揮毫大會」,邀請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在大燈籠下寫春聯,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活動,充滿濃濃新春氣息。(陳振堂攝影)

2011年1月29日台北市/台北國父紀念館29日舉辦「100辛卯迎新春聯揮毫大會」,邀請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在大燈籠下寫春聯,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活動,充滿濃濃新春氣息。(陳振堂攝影)

(文/張錦德  圖/編輯室提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