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十年繁華夢? 798藝術區向商業妥協

$
0
0

798藝術區,中國當代藝術的灘頭堡,北京畫廊的標誌聚落,而今已然質變。愈來愈多的畫廊撤出了這塊藝術寶地,愈來愈少的展覽出現在這塊園區,798藝術區的變化,恰恰也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的這十年。 

野生野長的中國當代藝術,永遠與現實唱著不同調。 

根據中國北京的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北京各主要藝術區內畫廊變動數量上,798藝術區由207家畫廊減少至173家,是畫廊變動數量最多的藝術區。 

2007年的798藝術區,沒有多少計程車師父認得,還以為是「去酒吧」;2012年,這個地球上還有誰不識798? 

798藝術區一路走來十年了,它的繁榮,它的困頓,都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脫不了關係。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藝術家們經歷了劇烈的身分轉變,從極為困窘的文化盲流到受人推崇的思想菁英,再到資本世界藝術產業鏈上的第一生產者,伴隨他們命運的藝術區也同樣經歷了角色轉換。798藝術區作為典型藝術聚集區的品牌效應所帶來的商業利益不斷膨脹,因此產生的摩擦矛盾不斷。三十年來的當代藝術從野生自發到如今的商業化,整個體系都產生了大質變。 

798藝術區約有200家畫廊及藝術機構,如果每個空間一年平均規畫6檔展覽,那過去十年間798藝術區至少誕生了5千個展覽!2003年,798藝術區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全球最有文化標誌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年度評選的世界具發展性的20個城市之一,入選理由仍然是798。這裡接待過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比利時王妃等數不盡的名人貴賓。 

798藝術區的崛起與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發展,或許就是為了繁榮而不可避免的代價。 

催生中國當代的野草地 

2000年,位於北京東北三環大山子的798還很荒涼,遍地垃圾。一些藝術家從城內被驅趕到此地建立工作室,許多風聞而至的藝術家也陸續進駐。2002年,第一家國際畫廊-東京藝術工程入駐,負責人田畑幸人回憶起創業初始,當時在日本結識的黃銳剛好從日本返回中國,經他邀約到北京798藝術區開設東京畫廊第一家海外分店,「其實我當時腦子也是一片空白,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和夢想到中國。那時候的798破破爛爛的,根本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與他抱持著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比如東八時區書店的美國人羅伯特,1999年在北京三環租了間房子,做了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英文網站,到了2002年,網站規模擴大,經隋建國介紹來到798藝術區,如今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對面開設了東八時區書店兼咖啡館。 

另一個美國人田霏宇,則是在北京結束中文培訓後,跟著馮博一做策展,他說:「當時大家只是耳聞北京東北四環這有一片不錯的廢工廠,大家就陸續到這定居。」什麼樣角色的人都有,田霏宇認為當年大家也不是為著同樣的文化理想,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波希米亞的生活方式。 

直至2005年,798藝術區已初具規模。 

798的快速成長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急遽成長的兩年。在熱錢資本湧入下,愈來愈多的畫廊和機構入駐798,其中不乏尤倫斯、林冠畫廊及常青畫廊等國際機構,798藝術區也因為有尤倫斯,褪去土味,搖身成為國際級的藝術社區。而其周圍的郊區也受惠,環鐵、草場地及黑橋藝術區紛紛成立。當時也有不少台灣機構入駐798,亞洲藝術中心、山藝術、八大畫廊、新時代、旻谷畫廊以及罐子書屋。台灣第一家赴中國內地發展的畫廊索卡藝術中心當時還位於東城區,直到2010年才搬至798藝術區。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將近30年,從1990年代的圓明園東村開始,中國藝術家總是處在一種被驅趕的宿命,一直沒有獲得公平合理的發展平臺。如今紅遍國際的張洹就是從東村出走,他曾對媒體表示:「當年在東村做的行為藝術,只要一做就被當地派出所盯上,不跑不行。」1994年,張洹在東村創作了其標誌性作品《12平方米》——他光頭裸體地走進東村的公共廁所,坐下,蜂擁而至的蒼蠅貪婪地圍繞在他塗滿魚油和蜂蜜的身體……。

藝術家的宿命從不曾改變,798火了,房租漲了,藝術家只好撤到附近的草場地及黑橋環鐵這一類的城鄉交接處。2010年春天,黑橋藝術區被爆出藝術家遭暴力驅逐的消息,現在的黑橋仍有少數藝術家駐留,但是沒人敢肯定下一個會不會拆到自己的家門口。而798藝術區,一個經官方認定的四星旅遊景點,反倒成了最安全也最昂貴的港口。 

遭商業圍剿的藝術區 

現在只要在網上搜尋「798藝術區」,其相關資訊早破上千萬條,其中還不少是「798藝術區旅遊攻略」,教你怎麼吃喝,怎麼逛798。798的遊客愈來愈多,藝術卻愈來愈少。 

798藝術區這樣的例子在美國和英國都曾出現過,比如美國的SOHO和東村,它繁榮後的命運肯定是走向商業化。大財團、企業及品牌把這些藝術空間逐步侵蝕掉,在美國東村,用了將近二十年才消耗掉一個藝術區,而在中國,只需要3至5年。 

798東街可以說是園內最熱鬧的一條路,這裡聚集眾多活躍的畫廊——山藝術、亞洲藝術中心、亦安畫廊、星空間、玉蘭堂及Hi小店,咖啡館、書店及藝品店也多數聚集於此,大路兩旁放置著富怪趣味的雕塑作品,吸引眾多學生遊客爭相合照,車流如水,人聲鼎沸。 

「以前進畫廊的人不多,但是買藝術品的人比例挺高,現在進來畫廊的100人中有99人是遊客,另1個單純是迷路。」亦安畫廊張明放忍不住抱怨,目前他的畫廊採取預約制,平日大門深鎖,「我不是不歡迎遊客,只是現在有些中國遊客素質不高,會伸手去摸畫,這樣我還得挪出人力去顧展場。」山藝術的林正也認為,798藝術區裡的服裝店與畫廊,對遊客來說已經沒有差別了。商業化的發展,「對798絕對是好的,但對畫廊沒有益處」,因為沒有多少藏家會耐著性子在798藝術區裡堵著車只為了去看畫。 

Hi小店的伍勁則表示,798聚集人氣的優勢太明顯了,他曾統計Hi小店一天的來客數達300人,而香港的貝浩登(Galerie Emmanuel Perrotin)畫廊則需要一個星期才能達到這個數字。 

798的發展還摻雜著各種複雜因素,許多利益爭鬥、政治陰謀,各種亂七八糟的勢力介入,「物業、二手房東、開發商、管委會什麼的各種角色在798發展起來後,就想從中分一杯羹,搞得園內烏煙瘴氣」,張明這麼說。798的房租從一天1平方米6毛人民幣,喊到現在6塊人民幣,還不一定是好地段!近來記者聽聞一家畫廊想搬至798,前去物業詢問價格,沒想到物業居然回答:「看你的誠意。」完全沒有規章的物業都如此了,加上大房東或二房東、三房東時不時無預警地喊漲價,面對遭眾多藝品店圍剿的畫廊們,實在有苦說不出。 

大洗牌 ,新798成形 

與中國的經濟成長一樣,798藝術區的發展看似順遂,卻帶著多種缺陷一同前進。隨著當代藝術與藝術區的商業化,以及房租的暴漲,早期入駐798的大量藝術家工作室及實驗空間、學術書店及非營利機構,都被大量的禮品店、工藝店及咖啡館取代。 

羅伯特的東八時區書店,是最早入駐798藝術區的元老級書店,是藝術家們討論交流最珍貴的精神糧食所在。十年前開店時,他就承諾過自己只要不虧錢,書店就一定要經營下去。去年春天,羅伯特終於禁不住虧損,將書店空間改造為日本料理店,與原本的咖啡館連為一體,成了完整的一間餐廳。「我們早晚付不出房租,最後貴得只有世界名牌付得起,私人小書店跟藝術家很快就撐不下去。」為了因應網路銷售的衝擊,羅伯特選擇將實體店關掉,持續努力於書籍出版的領域。

798藝術區一直是由七星物業進行管理,物業根據中國政府的藝術區保護條款,有著「非文化機構不能進入798藝術區」的規定,對餐廳及商店進行名額限制,不過近來圍繞著798物業租金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多,顯見物業與畫廊間對藝術區的定義仍有矛盾。

目前798裡公認的好地段,有尤倫斯所在的四號院,路最寬廣的798東街,以及擁有佩斯畫廊、林冠畫廊、楊畫廊、品畫廊及索卡藝術中心的二號院。原本在三裏屯的楊畫廊是在去年結束租約後,搬遷至原純萃畫廊所在地,就在佩斯畫廊對面。房租漲價及大環境不景氣,讓798藝術區裡的畫廊洗了一次牌。與玉蘭堂共用一個入口的世紀翰墨,去年秋天傳出撤離798,是否因房租上漲或798生態變化而撤離,負責人林松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肯定的是,長久耕耘藝術領域的林松會繼續以另一種形式做下去。 

部分台灣畫廊也有些許變化,新時代畫廊證實已轉手給僑福老總黃健華,正式改名為芳草地畫廊。深耕內地已久並有所斬獲的亞洲藝術中心也告訴記者,他們已與房東達成租金協議,未來將繼續在798服務藏家。位於東城區雍和家園的林舍畫廊,目前則是積極尋找798內的畫廊場地。 

798曾是中國當代最有活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區,而今在資本的洗禮下,早已不再是小型畫廊能夠躋身的一級戰區,這兒,已經蛻變成集觀光、資本與藝術展覽混搭的「新798」。十年一覺揚州夢,798的純藝術已然夢醒,新一輪洗牌後,未來的798樣貌,已然浮現。

十年來見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798藝術區,近年來逐漸走向商業化,景況已和往昔大不相同。(本刊資料室)

十年來見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798藝術區,近年來逐漸走向商業化,景況已和往昔大不相同。(本刊資料室)

【文/吳亞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