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3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北京第一波-中國嘉德、北京誠軒器物專場報導

$
0
0
延續2013春拍市場回暖的期待,2013年秋拍第一聲號角已於10月初響起,由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香港)和保利香港三足鼎立,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如蘇富比以2億3644萬港元天價拍出的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讓金銅佛市場再次沸騰;又如編號101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以高價1億4124萬港元,更讓大家掌聲雷動。而在寒氣逼人的11月底,另一拍賣戰場――北京,也敲起戰鼓。 

風華再現.王世襄

〈花梨木獨板大畫案〉搏高價 

2003年秋拍,中國嘉德曾推出「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博得百分百成交的滿堂彩,十年後的2013年秋拍,中國嘉德再次推出「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舊藏」專場,分成古籍文獻及工藝品兩個場次,共450餘件(套)作品呈現於世人面前,其結果果然也不負眾望,此次專拍成交率高達93%,成交金額逾人民幣5500萬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可見王世襄的魅力在眾多藏家眼中,只怕是有增無減。 

「王世襄先生藏古籍文獻」拍場於11月17日上午登場,此單場件數成交率為97.3%,成交金額為1490.4萬元,成績頗佳。由於在拍賣市場上古籍收藏者仍為小眾,現場人潮並未如其他場次來得多,但舉牌的情形仍相當踴躍,如拍場接近尾聲時,拍品編號2961宋李誡編修《李明仲營造法式》,預估價為4萬~8萬元,競價之初多位買家出價,價格直綫上飆,到了接近20萬元時,不少買家紛紛放棄,但仍有買家持續喊高,最後此拍品以超出預估高價11倍的89.7萬元得標,同時也為此單場的第一高價者。 

古籍文獻場次後「王世襄先生藏工藝品」拍場緊接上陣,人潮及買氣持續聚攏。此單場包括了明清家具及各式文房珍玩,皆是王世襄生前珍愛之物,因而此專場受到廣大藏家注目。在古籍文獻場次尾聲時,便有不少買家趕緊入場卡位,也有許多人是站在拍場後方觀戰,累積不少人氣。此單場共83件拍品,件數成交率為90.36%,成交金額為4064.33萬元,其中主打明星為編號3053近代〈花梨木獨板大畫案〉。這件〈花梨木獨板大畫案〉為王世襄一生中認為最完美的一件家具,也是他收藏的最後一件家具。 

大畫案由王世襄本人設計、田家青製作。此件拍品起標價為400萬元,現場買家出價謹慎,一口20萬,由場內後排的女士不斷舉牌,力戰到720萬元出現新買家,女士持續加價,至880萬時場內最前方出現另一買家,後方女士此時放棄。當前排買家出價至1000萬元時,買家出價時間拉長,最後便由前排買家以1265萬元順利得手,此拍品為本專拍最高價者。起拍之時,中國嘉德董事副總裁胡妍妍也到場邊電話席關注,落槌瞬間胡妍妍表情愉悅,拿起相機拍下高價拍出的瞬間,現場同時響起了不小的掌聲。

【文/王怡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gms/Series/20131220/

 


2013平安聖誕新北市─ 愛在淡水系列活動

$
0
0

十七世紀西班牙神父將天主教傳入淡水,當時的住民也和普世教會一樣,把聖誕節當作是單純的宗教紀念日。到了清末基督教尚未被社會接受,宣教士也沒有餘力鼓勵歡慶聖誕,不過做為國際港口的淡水,因美國領事及歐美外商都有過聖誕,在當時也開始慶祝聖誕的活動。

到了日據時代更加西化,宣教士和外商慶祝聖誕已經越來越普遍了,1872 年馬偕博士帶著宣教使命來到淡水,也把聖誕節的習俗帶進了淡水,沿著淡水河流域,馬偕將基督教從八里、五股、士林、大稻埕、萬華至新店傳開,而淡水區成為北台灣第一個過聖誕節的城市。

淡水作為北台灣與基督教淵源最為深厚的城市,區公所自 2007 年辦理聖誕節活動,迄今已有 6 年。每到12 月,民眾便會期待前往淡水觀賞聖誕裝飾,參加聖誕系列活動,體驗不一樣的淡水印象。其中馬偕公園的佈置每年都讓遊客流連忘返,留下美麗動人的回憶。

今年的聖誕節系列活動,淡水區公所聯合真理大學、淡江中學、淡水長老教會、淡江教會、淡水聯禱會共同舉辦「平安聖誕新北市─愛在淡水系列活動」,規劃一連串的活動,有 12 月 1 日「點燈儀式與傳愛 嘉年華」活動;12 月每週六的「聖誕月蘇格蘭風笛音樂會」活動;12 月 5 日晚上的「管風琴聖誕琴韻燭光 音樂會」;12 月 7 日晚上縱行囝仔影片播放;12 月 7、8 日重返伯利恒角色扮演活動;12 月 14、15 日的「街角展演」;12 月14 日到29 日每週六、日還有聖誕文創市集;最後在 12 月21 日晚上的「聖誕平安夜晚會」。

眾多精采節目點綴整個 12 月的淡水,表現出淡水獨有的歷史風情與人文情懷,也表現出地方關懷與創意風采。

今年 12 月不容錯過的活動,到淡水體驗聖誕風味的新北景緻,並一同參與活動分享歡樂與笑容!

(來源: 新北市藝遊2013 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cult/Series/20131225/ 

2013新北市歡樂耶誕城

$
0
0

今年新北市政府準備了整整 45 天 的精采活動與燈飾展演,主燈將持續點亮至明(103)年 1 月 5 日,要把滿滿的祝福與愛分享給大家!耶誕老公公送來七顆魔法種子,帶來七種魔法能量,根據這七種魔法能量妝點主聖誕樹區與五大裝置區表現得更生動與精采!

主燈區‧耶誕樹音樂盒:愛與勇氣─耶誕熊與耶誕老公公將隨著音樂與動畫的展演,合作完成充滿勇氣與愛的飛熊耶誕進行曲!

(1) 鈴鈴鐺叮叮噹:歡樂─悅耳的叮叮 噹,充滿歡樂與笑聲,那是正向能量的來源,只要擁有創造快樂的力量,就能夠擁有樂觀的人生。

(2) 守護幸福之城堡:幸福─家是所有夢想的起點、也是每個人人格養成的根源,有溫暖的、安全的幸福家園是每一個人的願望,根據幸福能量好好守護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園。

(3) 圓夢水晶球:夢想─人因夢想而偉 大!因為實踐讓夢想成真!你的夢想是甚麼?快為自己許願,勇敢追夢吧!

(4) 童趣卡通公園:純真─唯有純真的心靈能夠抵擋各種負面的力量,歡迎光臨充滿童趣的卡通公園!在這裡,讓你重拾純真力量!

(5) 迷宮大挑戰:智慧─錯綜複雜的迷 宮是不是讓人感到迷惑害怕?最後一種魔法能量要送給大家的是智慧,趕快一起來通過迷宮的大考驗吧!

在整個 12 月的耶誕鉅獻中,週週都有精采活動,有知性、有玩樂、有驚喜,要讓大家過一個心暖暖、愛滿滿的耶誕月!(來源: 新北市藝遊2013 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cult/Series/20131225/ 

漫漫畫雙城:台北 80 X 香港90

$
0
0

港臺兩地的漫畫創作人,對彼此的城市印像是怎樣的?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首次與香港藝術中心合作,共同主辦港臺藝術交流活動,於府中 15 新北市動畫故事館展出《漫漫畫雙城:台北 80X香港90》,邀請港臺兩地漫畫家為此展覽主題創作,還有一連串的周邊活動,包括創作人座談會、漫畫家 1+1繪畫示範、漫畫書漂流活動等,與志同道合的漫畫迷一起分享。

《漫漫畫雙城:台北 80X香港 90》邀請港臺兩地共計 10 位漫畫家齊聚一堂,台灣漫畫家包括 61Chi、小莊、李勉之、阿推、安哲;香港漫畫家包括馮志明、何家輝、二犬十一咪、利志達、黃照達。藝術家們以自成一格的畫風及筆觸,描繪雙城 80、90年代的文化風貌,共同創作一部饒富創意與想像的漫畫文化「雙城對照記」,訴說著屬於港臺兩地的小故事。

3 樓展覽室特別展出《80/90 港臺起風雲─香港漫畫大師馬榮成作品展》,進一步呈現兩城的漫畫對話。

馬榮成既是漫畫家且是漫畫出版人的雙重身分,早於 80、90 年代開始致力開拓港臺漫畫業界的發展。觀眾透過這位香港漫畫界的傳奇人物, 看到的不單是一個天才漫畫家的非凡的畫功及獨特的風格, 還 有 由 他 在80、90 年代開始帶動的港臺漫畫交流。

(來源: 新北市藝遊2013 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cult/Series/20131225/

 

 

 

織布上的眼睛─太魯閣族織布特展

$
0
0

太魯閣族於民國 93 年經政府核定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 12 族,太魯閣族獨特的衣飾文化為該族能獲得正名之關鍵要素。太魯閣族服飾色彩以白底配上多變化的菱形花紋為主要特色,織布技法為平面織法及挑織法,且每一織圖紋皆具獨特文化意涵。

太魯閣族的苧麻織衣反映該族豐富的物質文化特徵。織布原料取自苧麻,需經剝麻、刮麻、取線、煮麻、染色等繁瑣手續,才能製成紗線。

對太魯閣族女性而言,織布是終其一生的工作,所織出來的布包裹族人的一生,具有成年儀式、婚嫁及族群識別等多種意涵,故女性織布技術精湛與否,成為部落評斷女子能力及社會地位的標準。

太魯閣族傳統服飾上的菱形圖紋獨樹一幟且樣式繁多,每種圖織紋代表意涵都不同,蘊涵對部落傳說的詮釋,對生活百態的訴說,亦呈現太魯閣族編織的超凡技藝。目前已有 5 種圖織紋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典藏計畫正式認可,計有「占卜鳥之眼」、「獵人之眼」、「賢慧之眼」、「祝福之眼」和「祖靈之眼」。

為使民眾更深入認識太魯閣族,瞭解太魯閣族技藝與族群文化,本館特別舉辦「織布上的眼睛—太魯閣族織布特展」。本特展主要介紹太魯閣族女性精湛的織布文化,透過生活場域簡介、織品展示、傳統圖織紋意涵詮釋、部落織娘及編織技藝說明等主題單元,帶領民眾領略太魯閣族獨特的織布文化。

(來源: 新北市藝遊2013 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cult/Series/20131225/ 

感受作品裡蘊涵其活著的泥土─曾章成陶藝個展

$
0
0

來自香港的陶藝家曾章成,以《驚奇的水花》一舉拿下「2012 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並獲得 2013年在陶博館舉辦個展之殊榮。本次展 覽 精 選 2009 至 2013 年 間 創 作 的26 件作品,以手捏搭配拉坯技法,捏塑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情和姿態,與液體飛濺的瞬間視覺畫面,形成有趣的停格效果或對話互動場景,彷彿賦予了陶瓷新生命。

曾章成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參加比賽可讓自己的腦袋保持活躍,成為創作的動力,因此積極參與各項國際陶瓷競賽,也獲得各大獎項肯定。此次個展將展出許多參賽獲獎的作品,包括:「第一屆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作品《鴛鴦》、入選香港「陶瓷茶具創作比賽」的《Table for 2》 和《The kiss》、 獲得「2011 南韓京畿道世界陶瓷雙年展第六屆國際陶藝競賽 」特別獎的《Bowls of Fantasy》等作品,都能傳達出曾章成精湛的技術及源源不絕的創意,讓觀者中詼諧逗趣的寓意。

今年新作之一《I Love You Mom !and I Love You Dad!》,小孩躺在媽媽的懷裡留著口水安穩的睡覺,在爸爸的身上開心地遊玩,親密的互動是得到幸福和溫暖照顧的直接反應,傳達兒時父母親對自己的照顧,讓孩子擁有滿滿的愛與溫暖,充滿懷念與感謝。

此外,曾章成也試圖在作品中加入其他媒材,並將機械裝置在作品中以增加作品的力量;在《驚奇的水花 XII》使用不鏽鋼的素材,從口中吹出強而有力的水花,再經由不鏽鋼本身的反射效果,讓水花紋宛如以快門拍下真實水花濺起的瞬間情景,令人驚喜,展現「驚奇的水花」不同的視覺樣貌。

曾章成嘗試陶瓷與多元媒材的結合,擴大自己的創作空間,加強詮釋作品的概念與展示的視覺畫面,開闢陶藝路上新的方向,歡迎您帶著愉悅的心情,細細品味、欣賞充滿活力的作品。

(來源: 新北市藝遊2013 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cult/Series/20131225/ 

人間國寶陳錫煌的十指人生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
0
0

走進位於大龍峒的陳悅記老師府,穿過公館廳、亭軒、正廳,來到後院,彎彎曲曲的走道,有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行進間讓人更加好奇住在這兒的陳錫煌四代四姓的曲折傳奇。 

虎父無犬子

83歲的陳錫煌是布袋戲一代宗師李天祿先生的長子,因為父親李天祿入贅陳家而從母姓。「其實姓啥都一樣,大家都是共(同)一厝人啊!不會計較。」相較於父親的感歎,陳錫煌顯得相當豁達,他們一家三代都經營布袋戲班,原以為他出生於布袋戲世家,一身功夫必然來自父親,沒想到答案卻不是如此。「算是自己學,老爸帶著團東奔西走,沒空教我,我自己看演出時的基本動作,慢慢研究,例如尪仔走路的走法,還有駝背、花旦、丑角的走法都不共款(同樣),要慢慢調整,還有手要怎麼擺、要怎麼演,一切都要靠自己。」他說。 

不過父親並不因此給他好臉色,只要他助演的戲偶未及時到位,父親立即抓起戲偶往他頭上招呼。說到這件事,陳錫煌拿起布袋戲偶堅硬的樟木偶頭,往自己頭上作勢一敲,這個動作幾可粉碎一般人對電影中李天祿和藹可親,又帶點古錐的想像。「我是長子,又姓陳,所以父親對我特別兇。」陳錫煌語氣中透露出上一代人的分別心,不過,「打歸打,疼時也真疼。」他語氣一轉,笑著說,「以前學傀儡戲時,父親買了一箱傀儡尪仔給我,真可惜,現在沒人看,一整箱都賣給法國博物館了。」 

長期以來,創新與擬真就是陳錫煌對布袋戲的要求,創新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為了讓戲偶演出動作細膩擬真。李天祿的布袋戲團名為「亦宛然」,陳錫煌以前創的團稱為「新宛然」,現在他兩個徒弟的布袋團,分別是「弘宛然」、「山宛然」。宛然是文言文,意思就是「像真的」,就是說把戲偶演的跟真人一樣生動逼真。 

玩藝只為真

「三花要行三花步,老生要行老生步,生若是行三花步,能看嗎?」三花是戲劇中的丑角,只見陳錫煌拿出一尊三花戲偶,只見這尊眼鼻塗上白斑的丑角,走起路來搖頭晃腦,手上的扇子不停搧動,一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模樣,令人莞爾。他從戲偶左手衣袍下拿出一根竹籤,原來是靠竹籤旋轉才搖動扇子,「這枝竹籤稱為『天地通』,愛看布袋戲的人都知道,很多動作都要靠它才能完成。」 

隨後他又拿出一尊仙花旦戲偶,只見戲偶開啟左手手掌,先是觸摸整理前額,緊接著身體微向內傾斜,左手彎曲繞到後頭部,順手將髮辮撥到前面,讓右手可以向下梳理。整理好,偶頭前傾點點頭,表示滿意。隨即向後方拋髮,使髮辮回到身後。短短幾秒鐘,一口氣完成撥髮、梳髮、拋髮的動作。此時他又從衣袍下拿出另一根竹籤,此籤有點不同,前端呈拐杖狀,他說:「這枝竹籤稱為『彎通』,很少人知道。」原來剛剛花旦撫媚纖柔的動作是靠彎通完成的,類似的竹籤,稍稍改變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可別以為光靠這些小工具就行了,他攤開雙手,這歷經83年風霜的手,佈滿密密麻麻的細紋,每一條紋線其實就是戲偶的神經,因為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靠他的手指、手掌不斷反覆練習完成的。 

「花旦撥髮就是我研究出來的,以前老師傅也沒這手路(手勢),我父親還不一定會。」陳錫煌笑說傳統布袋戲許多細節都是由他在這20年中陸續定調的,傳統花旦的偶頭原本只有髮髻,沒有長髮辮,為了能傳神演出梳髮動作,他還改良偶頭,接上長髮,結果現在花旦都留長髮了。仔細一看,花旦裙襬下的雙腳還穿上縮小版的「三寸金蓮」,「我較工夫(費工),以前人沒在顧腳的啦!」 他說。 

三寸金蓮是陳錫煌的設計,事實上舉凡戲偶、戲服、道具或佈景他都會做。他笑說桌上的小布馬也是他的傑作,馬身跟馬頭是用木頭製作,脖子改成彈簧,如此一來,馬頭就會自然晃動,更加活靈活現。他像獻寶似的又從房間拿出一幅刺繡,那是一件戲服的藍圖,剪裁縫紉後就可以穿在戲偶身上,厲害的是這幅刺繡的花紋、珠片,都是他一針一線用手工縫製的,他得意的笑說:「這衫(戲服)還沒做好,不過這不是要做好穿的,而是要讓人明白,傳統的衫(戲服)要怎樣做。」 

靠動作征服法國

也因為這身好工夫,他常被師兄弟暱稱為「萬能的」。他製作的戲服及帽盔在業界享有盛名,2011年更獲得文建會頒佈「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證書,加上先前的「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證書,陳錫煌是台灣唯一獲得兩項國家肯定頭銜的傳統布袋戲演師。 

說起布袋戲改良,就想起六、七十年代風行廟口、電視台的金光戲,「金光閃閃,瑞氣千條」正是觀眾對金光戲的印象。金光戲的起源還是他父親李天祿將章回小說改編為布袋戲戲碼,開啟的先河。「照理說這應該叫掌功戲,兩仙(尊)尪仔(戲偶),你在這,我在那,兩人比一下動作,就噴煙噴火,在那兒比掌功。」陳錫煌解釋說,應該像演《封神榜》、《西遊記》等有神、佛戲碼的才能稱為金光戲,「一般人怎麼會有金光?」 

金光戲雖然噴煙、放七彩光芒,聲光特效熱熱鬧鬧,卻少了傳統布袋戲武打時套招、肢接的扎實動作。「打拳要有打拳的樣子,運掌功有運掌功的手勢,這款真工夫,大仙(尊)尪仔(戲偶)請(表演)不出來,太重了啦。」 

陳錫煌從不說「玩布袋戲」或「操偶」,而是說「請偶」;在他眼中,每尊戲偶各有個性,要虔心對待,才能「請」出他們的靈魂,「有靈魂才會好看」。他感歎過去金光戲風行時,有些老師傅把兩尊戲偶交錯晃幾下就是一場武戲,為了降低成本,後臺直接用收音機播放流行音樂來配樂。「戲團只有一人,雙手不夠用時,要請第三仙(尊),還拿竹竿插尪仔(戲偶)來湊數。」他真擔心這樣會被外國朋友看到,以為台灣傳統文化就只是如此而已。 

對他來說,完整的布袋戲團,再小的戲臺還是可讓頭手、二手、三手擠在舞台下操偶,後臺還有鑼鼓隊來配樂。他還記得2008年帶團到法國巴黎表演,不用口白,光是幾個戲偶動作,就贏得台下不同年齡的法國觀眾的歡笑。只是口白也是布袋戲的靈魂,為何獨獨捨去這部份?「講臺語他們也聽無啊!」他逗趣表示在外鄉異地,不需要任何口白來表述,唯有細膩的身段、扎實的工夫,才能打破國籍文化的藩籬。 

為傳統布袋戲請命

「我堅持挽救傳統表演藝術。」 從1984年開始,在父親的鼓勵下,陳錫煌與弟弟李傳燦、師兄弟林金煉、陳森露等藝師,至台北市莒光國小傳教布袋戲表演技藝,他們是全國最早進入校園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傳習的布袋戲藝師,為布袋戲傳薪種下第一顆種子。2009年10月,他更接下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聘書,在台北偶戲館開課親授布袋戲。然而,報名學習的都是沒有布袋戲基礎的中、小學生,只會講臺語的他要如何克服語言斷層? 

「沒問題啦!法國人我都教過。」原來那時有位褐髮碧眼的法國女孩Ruth前來拜師學藝,不會講中文的她,和只會講臺語的陳錫煌之間,溝通只需要簡單兩個字:「No」和「Ok」。如操偶時一些細節沒辦法做好,陳錫煌就會不厭其煩的幫她喬手指,操不好就No、No、No,再一次,「請」得好就Ok過關。「如果有父母帶著小朋友來學,那就更好啦!父母可以當翻譯,還能增加親子互動。」他不怕語言斷層,反而害怕文化斷層,為了能讓太久沒接觸布袋戲的孩子父母也能重溫舊夢,他還特地將文言文的口白改成白話文。目前他在偶戲館除了指導布袋戲操作,也教授戲服的縫紉剪裁。 

只不過教學只能治標,陳錫煌認為增加演出機會才是讓傳統布袋戲延續下去的救命藥帖。過去農業時代,晚上收工後到廟口或廣場看戲是唯一的娛樂。後來進入工商業時代,娛樂選擇與口味增加了,金光布袋戲的盛行以及電視台開台,使得傳統布袋戲的演出機會受到壓縮。如今資訊時代,就連金光布袋戲都成為人們兒時的回憶,更遑論這種小尊戲偶的傳統布袋戲。 

「一年有兩場表演,就偷笑啦!」他搖頭表示有了演出機會,一來可以培養觀眾看戲的興趣;二來可以讓年輕的操偶師在臨場經驗中體驗操偶奧妙;三來培養後臺的鑼鼓隊,讓他們學習如何配合布袋戲演出。 

沒想到已經83歲的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走出陳家大院,耳邊迴盪的依舊是陳錫煌洪亮、蒼勁的誓詞,由衷希望這位人間國寶的心願,能早日實現。

文、圖/張錦德 (來源: 文化快遞2014 1月)

人間國寶陳錫煌的十指人生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人間國寶陳錫煌的十指人生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whks/Index.shtml 

看見台北 未來美好生活的藍圖 2016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 全球第5座

$
0
0

「在這裡宣佈,獲得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城市,這個榮譽頒給─台北!」雖然加拿大的氣溫冷颼颼,但在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大會的現場卻是熱鬧滾滾,慶賀台北獲得全球第五座世界設計之都的榮耀!台北也是繼南韓首爾之後第2個入選的亞洲城市,證明台北的設計能力深受國際肯定。

籌備申辦世界設計之都2年來,台北積極地向國際展現創新設計,從一開始的申辦投標書就以獨特的「龍鱗裝」方式呈現,承自典藏古書的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而長達7分鐘的申辦影片融合動畫與新舊史料地圖,見證台北獨一無二的文化養分,還獲得2013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肯定,讓評審驚艷。為了與市民朋友分享這份榮耀與喜悅,101大樓當晚以繽紛色彩呈現「2016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及「ADAPTIVE TAIPEI CITY 2016」等字樣,照亮台北的夜空! 

實現用設計改善市民生活願景

以「Adaptive City:Design in Motion」(不斷提昇的城市:設計實現市民生活願景)作為申辦主軸,台北市很清楚要實現用設計改善市民生活願景,必須做好基本功夫,故自2012年起開授「設計思考系列課程」,建立公務員設計思考基礎;此外運用24個「由下而上」的設計攪動計畫以及17個「由上而下」的設計導入公共政策的方式,擴大「設計」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讓設計師動員參與的能量極大化;另外還規劃6項大型設計導入整合性示範計畫,包括利用花博公園內現有的6座場館,串連成為聚落型博物館生態區域的「城市博物館聚落」;在少子化之下,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將設計導入校園的「明倫國小創造力學園」,成為校園保存與再利用的典範;以及透過Re-design,建立公民參與平臺,廣邀市民與NGO參與,提出林蔭大道的市民願景,目前以新生南路、和平西路三段和羅斯福路五、六段為示範道路;在老舊的街廓建築中加入新的概念,成為設計師進駐的新據點,也埋入文化創意的種子,從社區漸漸擴散到整個城市的「都市針灸術─URS都市再生」;還有從通用設計與服務設計的概念出發,融合科技智能的前瞻性服務系統,包含智慧型公車候車亭、整合性交通號誌、街道清潔設備提升、高齡市民行動友善環境改善計畫、遠端視訊都治關懷服務案,發展以市民為需求的「新都會服務系統」;除此之外,台北未來還會再增設兩處設計產業園區,形成人才群聚與培育的環境。

一次看懂台北設計力

台北申辦 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國際投標書,是第一本完整盤整、記錄台北設計能量的著作,也是幫助台北成功獲得2016世界設計之都主辦權的重要功臣。書中詳盡地介紹了台北的設計人、設計企業、城市設計、重要產品設計發展、設計空間、創意街區,包括每年超過20項具代表性的設計獎項、超過600項的文創活動、方圓15公里內完整的設計產業生態鏈等等,向國際呈現台北豐沛的設計能量與適宜設計產業發展的環境。2013年12月中,國際投標書中文版《設計台北:不斷提升的城市》首次呈現在大眾面前,讓民眾也有機會閱讀台北申辦2016 世界設計之都投標書的精采內容。 

《設計台北:不斷提升的城市》的封面設計,呈現台北市各街區元素的12種色彩,讓台北作為「Adaptive City」的形象生動地躍出。「打造一座有遠見的城市」單元,介紹8大活動規劃、設計導入城市的計畫,以及具體的城市的設計願景;「城市生活現場」中,則從人、事、時、地、物的觀點切入,逐一解析台北設計的重要元素,包括3C科技產品、自行車、時尚包裝、餐飲食器等,都做了詳細且完整的介紹;「創意街區學」則是另一種看見台北創意力的方式,透過實際走踏城市各地的咖啡館、文創商家、藝文場所,親身體驗從食衣住行各方面的感動能量,還有台北近年來舉辦多場全球性展覽,國際地位與能見度大幅提升。 

城市的前進,永不停歇

作為一座現代化都市,永續議題是重要且需即刻開始動作課題。要帶領城市邁向未來,政府需要遠見與執行魄力,讓民眾在未來的10年、20年感受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可以看到台北市近年來已經開始落實執行城市永續發展措施;如重生老屋成為重要文創基地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以指標性打造松山文創園區讓台北設計產業更為顯眼、將設計導入公務體系活化思維,以及自然資源再生利用等,為的就是打造台北更美好的未來,原來設計不只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20年後,台北成為一個優質城市品牌時最重要的推手。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也是帶領台北市邁向「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 

文、圖/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專案辦公室 (來源: 文化快遞2014 1月)

看見台北 未來美好生活的藍圖  2016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 全球第5座
看見台北 未來美好生活的藍圖  2016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 全球第5座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whks/Series/20131225/ 


茶心一味 茶香、茶甘丶茶自在

$
0
0

可以想像19世紀的大稻埕,舟帆散佈淡水河,來往絡繹不絕。「當時的貴德街就有如現代的電子加工區,只不過加工出口的是茶。」冶堂主人何健表示,天津條約開啟了滬尾(淡水)的港埠,茶葉在大稻埕加工包裝,經水路到滬尾出海,先轉運到大陸,再外銷到歐美。當時外國人在大稻埕廣設洋行,以「福爾摩沙烏龍」之名行銷推廣,國際行情水漲船高,洋人趨之若鶩,今天走在大稻埕貴德街上,依舊能聞到那股淡淡的茶香。 

除了南投野生的紅茶樹種,台灣早期的茶種源於大陸,以部分發酵加工的青茶為主,就是俗稱的烏龍茶。直到清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吳福源帶茶師來台,在台北設源隆號,將烏龍茶改製成包種茶,同年即銷售國外。由於當時台北州七星郡大內樟栳寮(今南港大坑)一帶,風土適合茶樹生長,因而引進茶樹栽植,並精研包種茶產製技術,傳授指導鄉人,為台灣包種茶規模量產之始。 

無獨有偶,木柵貓空因山區地形環抱,容易聚集霧氣,非常適合鐵觀音栽種,1919年先民遠赴福建安溪取回,種植於木柵茶區,這是鐵觀音茶的開始。那時候淡水上游的基隆河、景美溪水路暢通,基隆河南岸的南港,港深且寬,由南港、石碇、深坑山區所產的包種茶經由水路運到大稻埕;另一方面由木柵貓空所產的鐵觀音,則在景美上船,運到大稻埕。 

從19世紀開始,台灣茶葉就是外銷大宗,但是對一般民眾卻很疏遠。直到80年代新台幣升值,成本升高,茶葉外銷的價格優勢喪失,同時台灣社會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城市人口增加,於是茶葉由外銷轉內需,這時茶的品味開始被重視,品質的追求伴隨著茶具的研發,於是台北街頭廣設茶館、茶藝教室,喝茶成為精緻的生活文化,替社會注入活水。 

用感官喝茶

台北曾經是產茶重地,儘管台北人對茶也不陌生,但很多人只把茶當作飲料,如果不是經由提醒,並不十分清楚杯中茶水為何,更遑論分辨每種茶的特色。「其實要分辨一點也不難,只要喝對了標的物,就可以從茶湯的色、香、味去分辨。」何健解釋常見的綠、青、紅茶,是經由發酵加工來分別,分屬於未發酵、部分發酵、完全發酵,而茶葉的特性是不可逆,發酵過後就無法回頭。以茶湯顏色來說,綠茶從茶樹採收,簡單製作,茶湯呈綠色;而部分發酵的青茶,依照發酵的輕重可分為偏黃、褐色、琥珀等,顏色會依發酵程度慢慢加深,到了褐紅色就是發酵完全的紅茶。 

至於香味,綠茶帶有植物本身青草、綠葉的香甜味,像是知名的杭州龍井茶聞起來就像煮綠豆湯時,豆子爆開的豆香味。而輕發酵的茶則慢慢轉成花香味,這又與香片、花茶經由窨制花香不同,是茶本身具有的花香。至於重度發酵、完全發酵,則由花香轉為果香,聞起來帶有水果的香甜,越熟聞起來越香甜。而入口的味道,綠茶清爽滋潤,紅茶濃烈醇厚。以台北最知名的包種茶與鐵觀音來說,包種屬於輕發酵茶,茶色金黃,茶香清爽;而鐵觀音則是重發酵後增加烘焙效果,茶色偏褐,味道較甜。 

懂得分辨茶種就能依照喜好去尋找適合的口味。找茶向來是初學者喝茶常碰到的問題,如何選擇適合的口味呢?「從可靠、自己信任的茶商下手。」何健認為如此一來能穩定喝茶品質,二來可以借此得到資訊。他提醒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台北每一個社區內一定有一家茶行,規模有大有小,但是即使再小,平常看似沒什麼生意,卻還是能營運下去,因為他們一定有固定的熟客來滿足基本營運。「信任,是國內買茶、賣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他說。 

用心品茶

除了找到信任的茶商,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培養品味也不啻是一種方式。嘗試從不同地方取得某一種相同的茶,從中找出味道適合自己的茶作為標的,再用這項標準去比較其他茶汁的口味是輕還是重?偏甜還是偏苦。簡單來說,就是多試、多喝、多比較,用看、用聞、用喝,相信自己的感官能力,進而廣泛涉獵各種茶味,將會發現茶的豐富層次,而非一味苦、澀。 

茶的豐富層次,不只停留在手中那碗茶,長久以來,茶就被視為東方美學代表,茶的內斂含蓄,與東方人清淨、謙和的性格相似。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喝茶之人必須具備「精行儉德」的性格,而唐代飲茶名士劉貞亮也曾提出《飲茶十德》的概念。茶,被中國人賦予「品格高尚」的象徵,自古成為文人雅士生活中展現自己、對他人表示認同的媒介物。 

人們對茶的喜愛、欣賞,讓喝茶這檔事更進一步提升至藝術領域。分辨茶種要從色、香、味入手,事實上,視覺、嗅覺和味覺還能帶來無數的享受和喜悅。何健笑說喝一杯茶,從品茶香、品滋味、觀茶色都隱藏著大學問;比方品香藝術中便有「湯麵香、中香、冷香、茶乾香、溫潤香」等不同層次;品茗口腔藝術中有「香活甘稠潤津鮮美醇和韻勁」等多種滋味;而觀色藝術中又有「白色杯茶色紅、黃色杯茶色紫、褐色杯茶色黑、青綠杯茶色綠」等茶色美學,整個大千世界都隱藏在一杯小小的茶之中。 

「前提是專注、細心,心越細越是能欣賞到不同的層次。」他表示喝茶又常被稱做「品茗」,品這字有三個口,就是要一點一點慢慢喝,慢慢品出茶的豐富性、層次感。品茶需心平氣和,為了達到這樣的感官覺知,飲茶藝術中也特別注重行茶儀態、空間佈置和飲茶氛圍的契合性,不只要由茶觀心、由茶省身,也要由身心觀境,感受人境調和的靜謐與平和。 

用熱情注茶

位於永康街巷內的「冶堂」就致力營造喝茶氛圍,在冶堂裡舉凡茶葉、茶器、乃至於擺設、音樂都經過何健的挑選,讓一切融入飲茶空間裡,呈現屬於喝茶的調性。「有非洲朋友來這兒,拿小杯子很彆扭,但從表情肢體可感受到他的好奇、喜愛,因為那是來自於被善意對待,他以後回國會不會喝茶我不知道,但是當下我們給他很好的體驗,體驗台灣特色茶。」一期一會,一杯形而下的熱茶已經昇華,蘊含著主客應對之情、藝術品味之美。 

品茶美學發輝到極致莫過於日本的茶道,飲茶伴隨著成套講究的茶具,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儀式行事。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飲茶的陶器、茶室的書畫佈置及庭園的園藝都是茶道的重點。 

儘管日本茶道文化細膩而豐富,卻非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能負擔。茶道需要茶室,生活在都市就沒有學習的環境,而泡茶所需要陶器、穿著的和服,也都非常講究,光是和服,每一季節穿的樣式就有所不同。這些對一般上班族都是遙不可及的負擔,使得茶道與日常生活脫鉤。 

就何健的觀察,許多日本年輕朋友來台遊玩反而熱中台灣茶。「台灣茶雖講究功夫卻不需繁文縟節,直覺就是好香好喝,泡茶時開水倒入茶壺,茶水倒入茶海,倒來倒去好好玩。更重要的是只要一張茶桌,就能輕易分享而不佔空間。」由此可見,在台灣喝茶可以是個人的、心靈的、具有私密情感的,也可以是大眾的、分享的、具人情趣味的事情,自然地與生活裡各種層次相連結,成為構築生命態度的素材之一。 

因為有好品質的茶,才能支援、提升文化層面,讓「茶」精緻化而有美感。正所謂一方風水養一方人,茶從對岸傳過來,但在台灣土地生長出來,加上百年來的技術累積,使得台灣茶有它獨特的性質。光是台北就生產包種、鐵觀音兩種聞名世界的茶,打破一地一茶的慣例。下次有朋自遠方而來,不妨親自沏一壺熱茶,讓彼此的友情,越泡越甘醇。

茶心一味 茶香、茶甘丶茶自在
茶心一味 茶香、茶甘丶茶自在
茶心一味 茶香、茶甘丶茶自在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冶堂

時間│請電洽

地點│台北市永康街31巷2弄5號

電話│02-2356-7841

 

文/張錦德

圖/ 第二屆台灣茶產業博覽會、有記名茶、張錦德提供 (來源: 文化快遞2014 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whks/Series/20131225/

 

台北戲棚 猶有戲曲傳芬芳

$
0
0

造訪台北,逛過了故宮、走過台北101大樓,再告別中正紀念堂,內行的玩家們一頭栽進了花博園區、博物館、藝廊等藝文館所,從「新」看見未來、從「舊」品味歷史,在與新舊時空對話中,品嘗台北的「文化味」。在台北,要想見識傳統的表演藝術,務必到「台北戲棚」走一遭。 

雅俗共賞 跨越文化的觀賞體驗

京劇,這個對現代人有些陌生的表演藝術,現在可是中外旅客口中最夯的旅遊話題之一。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支援、經營的台北戲棚,由「台北新劇團」與「廷威醒獅劇團」駐館,每逢週一、三、五演出京劇,週六更加演醒獅劇目。因為台北新劇團屬於民間非營利性組織,收入仰賴企業界贊助,特別背負著向外傳承、向下扎根的使命感,總監辜惠倫女士表示:「這是拚著發揚傳統表演文化的一口氣。」 

戲分文武,曲調、腔韻獨特的京劇,對台灣人著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台北戲棚特別集結《西遊記》、《白蛇傳》等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每6到8週輪番上陣的逗趣劇碼,輔以熱鬧的場面與活躍的肢體動作,即使孩子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加上中英日韓四語字幕,即是國外遊客也能不怕語言的隔閡輕鬆觀賞;此外,特別規劃保留了觀賞席,讓行動不便的觀眾們也能舒適看戲,貼心的規劃也讓「看戲」這回事多了幾分溫暖;小小的戲棚,做的卻是「古今中外架橋樑」的文化事業。 

互動同樂 傳統戲曲的後臺面貌

總是覺得坐在台下觀賞演出還不過癮?台北戲棚每回在開演前半小時,於劇場外走廊貼心提供琵琶與絲竹現場演奏以及「戲服試穿」供觀眾紀念留影;並邀請京劇演員現場示範勾臉(繪臉譜)、包頭(化妝、貼髮片、著裝),滿足觀眾對「後臺人生」的好奇心。 

此外,辜惠倫表示,每逢三節(元宵、端午、中秋),戲棚更會響應節慶主題,發送現搓湯圓、小粽子、月餅、龍鬚糖等具有濃郁節慶味的小吃食,期待每位觀眾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的互動之間,感受到愉悅、快樂的傳統文化與美好的戲曲體驗。 

運氣加分 雙連文昌宮求心願

距離台北戲棚不遠處,捷運雙連站旁小巷弄裡的市集人聲鼎沸,對觀光客來說,遊逛市集是認識在地風土民情最好的方法,隱身於市集裡的「台北市文昌宮」,則為這趟捷運站旁的市場小旅行加碼了幾分歷史與宗教的底蘊。 

廟中主祀掌管天下讀書人的「文昌帝君」,神像已有200年的歷史了,在台灣人傳統的信仰中,具有提升考運、穩定心神、增長智慧象徵意涵,每逢考季來臨前,都有大批學子攜帶諸如具有祥瑞諧音的各式祭品,諸如蔥(聰明)、芹菜(勤勞)、蘿蔔(好彩頭)、粽子、包子(包中)、礦泉水(文思泉湧)、桂花葉(貴氣)、桔葉(吉利)等,來此祈求考運亨通,香煙裊裊之間,滿是讀書人的殷切期盼。 

曲終人散 雙連古店的喫茶趣

雙連地處早年大稻埕碼頭的腹地,算是台北市赫赫有名的老聚落之一,人待得久了自然產生了許多禁得起時光考驗的好味道。雙連老字型大小的「雙蓮古店」的飲品,只賣3種茶飲:一層冬瓜一層赤砂糖交疊排列,得耗時12小時古法熬製的茅根冬瓜茶是流傳各地的「台灣味」熟悉且誘人;堅持使用新鮮蓮藕手切的費工蓮藕茶,喝得到蓮藕的淡淡清香;使用中藥材、散發甘醇黑棗香氣的酸梅湯,都保留著從前「生意人」樸實不花巧的風格,樣樣溫潤好入喉、口口回甘不死甜,是身為在地人敢大聲介紹給中外朋友,絕對不會「漏氣」的天然古味。 

雙連的戲曲底蘊好濃,鄰近大稻埕戲苑、坐擁台北戲棚,從雙連文昌宮看見台灣的信仰與宗教之美,在市集熱鬧聲響與地方小吃的暖暖飄香中,感受實實在在的溫暖人情。走一遭台北戲棚吧!遊於藝、暢其遊興,在一場城市角落的戲曲小旅行中,一同看見馥郁芬芳的文化縮影。

文/胡艾陽、圖/黃怡菁

台北戲棚 猶有戲曲傳芬芳
台北戲棚 猶有戲曲傳芬芳
台北戲棚 猶有戲曲傳芬芳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圖片來源: 文化快遞)

台北戲棚

週一、三、五20:30~21:30;週六20:00~21:30

可至台北戲棚官網下載表格、綫上預訂或至年代售票網直接訂購。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13號(錦州街入口)

02-2568-2677

捷運雙連站2號出口,步行約8分鐘;捷運中山國小站2號出口,步行約8分鐘。 

台北市文昌宮

週一至週日6:00~21:00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西路45巷9號

02-2521-0366

捷運雙連站2號出口,步行約2分鐘。 

雙蓮古店

週一至週日8:00~24:00

台北市大同區錦西街38巷2號

02-2553-0231

捷運雙連站2號出口,步行約3分鐘。(來源: 文化快遞2014 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http://tw.mag.cnyes.com/Magazine/whks/Series/20131225/

Viewing all 3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