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藝文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跨越疆界,追求創新 臺新藝術獎新制上路

$
0
0

台灣重要的藝文獎項「臺新藝術獎」創辦於2002年,強調以廣泛而長期的觀察論述,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11年來見證了台灣當代視覺及表演藝術創作的多元風貌;其嚴謹的評選機制及多位專業人士的參與,為此藝術桂冠建立了一定的公信力,而對藝術工作者來說,成就肯定與實質獎勵確有激勵與推廣的功效。 

為了回應當代藝術的跨越疆界趨勢,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歷經多場討論與諮詢,決定進行歷年來最大的獎項變革。從2013年(第12屆)起,臺新獎將取消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分類,強化「藝術社會參與性」的評審標準,總獎額提高到新台幣350萬元,並建立了臺新藝術獎專屬網站ARTalks,作為提名觀察人、藝術家與社會大眾互動的平臺。 

獎項轉型,取消分類

先前的臺新獎以獎勵當年度最具傑出創意表現,或最能突顯專業成就的視覺藝術展及表演藝術節目為主,每年評選出10大表演藝術作品及5大視覺藝術展覽,兩類首獎得主各獲得百萬獎金,另選出特別獎得主頒發30萬元。 

但在10週年之際,基金會決定打破分類觀念,不再區分表演與視覺類項,試圖更趨近「用藝術打造台灣新價值」的初始理念,以容納藝術創造更大的可能性與未來性,也更聚焦於突破藝術框架、關注社會人文的藝術創作及跨域的藝術實踐方案。 

基金會董事林曼麗是臺新藝術獎最重要的推手,她分析了過去幾年許多優秀的作品已無法用單純表演或視覺藝術的傳統分野進行評斷。例如舞者蘇文琪的作品《城市微幅》是與科技藝術家張永達的共同創作;黃明正的《透明之國》結合了行動藝術與劇場概念等,這些跨界創作早已打破了藝術型態的疆域,已成為了不容忽視的趨勢。但臺新獎新制的不分類和跨領域,也不僅止於鼓勵跨界的藝術表現,而是希望消去束縛與框架,讓創作的選擇和手法不受任何局限,迴歸創作最原初的本質。 

事實上,以往的特別獎就是強調跨越表演和視覺藝術的獎項,但是在決選之際才進行跨界的討論,可能有某些作品早已被排除在決選名單之外。如今則先把領域概念徹底去除,同時要求觀察委員在初始就進行全面性的觀察,這次的變革就是將特別獎常態化的行動。 

強調提名觀察委員責任制

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獎項需奠基於專業縝密的評審機制,方能建立其公信力及影響力。以往臺新藝術獎的評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名團」由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與藝文媒體記者組成,進行名單推薦;第二階段「觀察團」由專家學者及資深劇場工作者組成,於每季開會討論,評選出年度入圍者;第三階段「國際決審」邀請國際專家評審及觀察團成員推舉的代表共同進行決議。同時,觀察團委員需輪流撰寫藝評,刊載於報章雜誌。 

而新制則邀請7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李俊賢、林于、胡永芬、陳泰松、盧健英、陳漢金及王浩威擔負提名觀察重任,透過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委員,蒐集並發掘符合獎項獎勵方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且定期於網站ARTalks發表評論,期望透過專責提名觀察人觀點公開及跨域對話,將評選的過程做最大程度的公開透明;同時,強化網路功能,建立公眾參與的管道。之後,提名觀察委員將選出10至15名入圍作品,交給由董事代表及外部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選出年度入選5名,再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評選出大獎1名,獨得獎金150萬元,年度入選4名則各頒贈獎金50萬元。 

我們觀察到新制中刪減了提名團,且觀察委員人數也較先前略減。對此,主辦單位認為,先前提名觀察團為榮譽職,而新制的7位委員乃專責制,工作關係將較先前更加緊密,輔以網站上資訊的流通,預期將可發揮同等的功效。提名觀察委員陳泰松也認為在人數少的情況下或能有更密切的互動,觀點將更具對話性,能夠傳達某種價值觀及立場,而避免過於溫和的抉擇或缺乏視野的提出。 

ARTalks 網站開張 強化觀點的互動

在設立獎項的同時,臺新也試圖建立評論的精神與機制,但藝評刊登會面臨到傳播媒體更迭起落的問題,如2006年固定合作的民生報停刊歇業等,後雖與表演藝術雜誌、印刻文學生活誌、中時旺來報、台北愛樂電臺等媒體合作,然而版面的露出仍有其不確定性,而今創立ARTalk這個專屬的網路媒體,可看到其累積話語資本的意圖。 

提名觀察委員林于指出,過去委員們可隱身於評審權威之後,現在不但得在開放平臺進行討論,甚至必須擔任版主,與大眾及時互動及溝通,此舉重構了評論的位置,建立全新的機制,這是臺新藝術獎的轉變最有趣的部份。此外,就表演藝術而言,這十幾年間已經逐漸失去了它討論政治及面對社會問題的可能性,未若某些視覺藝術作品本身即帶有對社會的探討或觀點,他期待能以評論來推動日後戲劇創作與社會的對話,以語言做為社會和藝術作品之間的第三方,以評論的介面維持兩者間的緊張感,並產生互動。 

關於來自不同專業領域背景的觀察委員們是否真能破除疆界,進行討論及溝通?林曼麗董事認為超脫領域的特別獎已實行多年,有豐富的經驗及基礎進行日後的討論。然而新制確實是個極具突破性的實驗,可預期未來仍有諸多挑戰,但身為民間單位,臺新樂於承擔這樣的責任,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曾有論者提出英國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雖極具爭議性,但勇於帶領觀眾走向更寬廣的思維領域,頗值得臺新獎借鏡。對於這次臺新獎的變革,陳泰松觀察到:「之前以『好的』展覽或演出做為判準,必然對成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好作品在創作上未必是最有力量的。這次的改制突顯了當代藝術強調時機性、觀點提出及強而有力的溝通這些特點。」換言之,臺新獎新制所尋找的大獎作品特質,未必成熟,反而是鮮活。在未來的1年甚或10年,臺新獎新制將折射出什麼樣的台灣藝術光譜?不禁讓人充滿期待。

《城市微幅》©一當代舞團,陳長志攝影

《城市微幅》©一當代舞團,陳長志攝影

林曼麗/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
林曼麗/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

陳泰松/藝評人
陳泰松/藝評人

文、圖/葉素玲(來源:文化快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