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南韓小說|為什麼不讀南韓文學】 為什麼不讀南韓文學?
為什麼不(要)讀南韓文學? 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非讀南韓文學不可?比起台灣文學或日本文學的「名正言順」,南韓文學有什麼過人之處?甚至有人會民族主義式地質疑:南韓也有文學嗎?就算有,會比台灣文學好嗎?...
View Article【詩】 微光──尼斯湖水怪頌
當他們忙於將潛水艇駛入湖中 偵伺你於濁泥黑藻間的棲息 我獨欣賞你名字裡的「怪」字 凝視相片裡那波光粼粼中長長拔起的頸項 曲線昂然傲視人類的目光 然後,然後澈底消失 只留下啞然的片刻 ──然而我知道你 知道你的名字裡有個怪字 你不過是茍活 賴活 倖活過侏儸紀的一隻爬蟲 然而你仿然全部明白 今生你存在地球的至高了意──人間庸俗化的一則提醒 世界之外另存世界 洞天之上別有洞天 的明證;甚至...
View Article【靈感角落】 溫室
幾年前,D的父親甫過世、家裡又遭白蟻入侵,災難從人從物迸發,葬禮結束後老舊的屋子需重新裝修,恰好讓生活有個重新開始的契機。D問我角落該如何處理,我瞭解那是留給我的空間。 理想中用來寫作的大木桌顯然不適合這小角落,請木匠順著牆打造理想書櫃,裡頭的書籍多是圖鑑,植物、蝴蝶、魚族鳥類礦物等,外加幾本我從自家帶來看完就擺上的小說,多餘的空間就擺上和D旅遊各地帶回來的City Mug,依照心情來搭杯。...
View Article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走過和平東路科技大樓捷運站附近,一定會發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大門旁有一棟令人驚豔的新建築──北師美術館MoNTUE。這個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於2011年底成立的大學美術館,在去年底甫落成試營運,欲打造為台北城的新文化地標。...
View Article跨越疆界,追求創新 臺新藝術獎新制上路
台灣重要的藝文獎項「臺新藝術獎」創辦於2002年,強調以廣泛而長期的觀察論述,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11年來見證了台灣當代視覺及表演藝術創作的多元風貌;其嚴謹的評選機制及多位專業人士的參與,為此藝術桂冠建立了一定的公信力,而對藝術工作者來說,成就肯定與實質獎勵確有激勵與推廣的功效。...
View Article走進「家」裡的微型藝術博物館 帕克特X藝術家─220件合作計畫(+5)
台北市立美術館將於5月18日開始,與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刊物《帕克特》(Parkett)合作,舉辦為期3個月的展覽。不認識《帕克特》的人也許很好奇,除了雜誌本身,一本當代藝術雜誌還會有什麼展品?...
View Article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近年來,國內吹起一陣學習風,在各種證照班、學碩士在職專班之外,還有著重美學培養的富邦講堂、強調專業知識的誠品講堂,以及啟發創造力的學學文創等講堂陸續開辦,課程從金庸武俠到清水模建築,從葡萄酒鑑賞到髮型設計、下廚操刀,各式各樣的講堂、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撇開課程內容不說,講堂推動的盛況,宛如回到了一千年前書院盛行的宋朝年間。...
View Article看見台灣當代藝術 第十一屆臺新藝術獎 入圍特展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臺新藝術獎」,今年已進入第11屆,同時也是舊制評選方式的最後一屆。本屆入圍名單已於3月公佈,表演藝術類和視覺藝術類共15項作品入圍,這15項傑出的展覽及演出製作,將於5月11日頒發表演藝術大獎、視覺藝術大獎,以及跨二大領域的評審團特別獎。...
View Article【專欄│另一邊】 永遠
「與其對付一生,不如先面對一年。而一年可以拆成四季,我現在就只管春、夏、秋、冬。一次一季,四季輪流過,然後從頭來過。」東尼對阿美說。 「像頭動物。」年輕的阿美說。 「或像一棵樹,風來了就跳舞,雨下了就聽歌,太陽出了就做日光浴。」東尼微笑,推高他的黑框眼鏡。...
View Article【編輯室報告】 The Newsroom真的太好看了!
惠菁只大我一歲,她念臺大歷史系的時候,我正在念臺大哲學系,因為對文學的愛好,所以對學校裡有哪些人寫得好、知名度高一類的,還算有一點點瞭解,像是郝譽翔、馬世芳、褚士瑩、林明謙、黃威融這些學長姊都很有名,卻完全沒聽過惠菁的名字。忽然,在1997年才開始嘗試寫作的她,從愛丁堡留學歸國幾年之間旋風似的橫掃數項文學大獎,小說、散文新書接連出版,人又長得那麼清新美麗,二話不說成了我們這些(偽)文藝青年的偶像!雖...
View Article【當月作家】 張讓──想到雲裡霧裡的人
從感性到主知,張讓散文所欲探討的,從來都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觀察或感動,而是構成表面背後龐雜難解的部分。此次新作仍維持著張讓一貫的散文邏輯:情感須待以時間下筆,知識得服膺於美的感動。張讓筆鋒所及,世界可知與不可知的種種,都在她的文字中有節奏有節制地顯現,像是茶葉在冷泉中緩緩舒張開來,悠悠散漫香氣。張讓的散文由是清冷而富回想之味。...
View Article【張惠菁與《雙城通訊》專輯|全作品分析】 往事的勝訴 ──論張惠菁,兼及《雙城通訊》
寫張惠菁,應該找湖南蟲,世間沒有比年輕粉絲更專注且崇敬的一雙眼了。雖然她也是我早就看好的散文新星(位列我筆下台灣五十位散文女作家中最年輕者),近年被故宮南院弊案弄得灰頭土臉,開始有了些明珠蒙塵的霧數。這年輕新秀走避上海幾年,結集了《給冥王星》、《步行書》,加上這兩本新作《雙城通訊》,上海、台北兩地隨筆,儼然成了當今詮釋兩岸最有特色的輕軌散文。遊走在專欄和臉書間,迅疾如風,當年的美少女成了四十熟女,文...
View Article【張惠菁與《雙城通訊》專輯|《雙城通訊》讀書會】迷人的靈光跳躍
在文本中尋找類似的經驗和感受,是自己一向不自覺的閱讀習慣。因此初翻《雙城通訊》,幾篇描寫母親的篇章立刻跳入眼簾,包括陌生人喜歡向張母透露人生種種細節和祕密;又如〈宅女電子郵件〉描述作者教母親使用E-mail和手機的經驗,她筆下那個對「電子產品智商極低」卻「又好奇,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難纏娘,我家也有一個。自從會使用電腦、網路相簿和臉書之後,我也不時接到親娘打來的電話,不問我好不好,而是劈頭就問「啊...
View Article走向過往錯失的所愛 ──評《拜訪糖果阿姨》
閱讀伊格言新書《拜訪糖果阿姨》,我一直想起朋友跟我說過的這個故事。 二十歲那年他前往澎湖當兵,島上無休,每個月只有一個禮拜的返臺假期,他在破冬後的返臺遇見他的初戀(其實在時間順序上並非初戀,只是他所感受的戀愛強度讓他過往的戀情全然失色),他們一見鍾情,共度了熱戀的一個禮拜。假期結束回到軍中,他的初戀便失聯了。...
View Article「誰」送你最後一程?「送行者」的今昔面貌
在過去的台灣社會,喪儀是人們共用的一套地方知識。然而隨著社會變遷,人際關係改變,喪儀逐漸成為可被購買的服務,商品化的競爭讓喪儀的意義變得多元,甚至回過來改變了儀式的內涵。...
View Article再見,親愛的妹妹
為什麼這麼做?你後不後悔?如何捨得?離開的人以絶決的手段向人世告別,留給親人無數的疑問與無止盡的憂傷。究竟我們要如何向遠去的人,好好說再見? 一直在想,要怎麼樣開始這篇文章,用什麼樣的口吻,回憶親愛的你──我的妹妹呢? 先從你堅決離開我們的那天開始好了。...
View Article宣揚溫柔之道 教宗方濟的核心使命
教宗方濟宣揚的是一種溫柔之道,亦即能關切、憐憫他人,能對他人開放,以及能去愛的一種力量。 當你在玩詞彙聯想的遊戲時,我猜,通常「教宗職掌」(Papacy)不會觸發出「溫柔」這個字詞――反之,「溫柔」也不會引出「教宗職掌」這個詞彙。...
View Article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們的幸福時光》
《我們的幸福時光》(Our Happy Time)孔枝泳著、邱敏瑤譯 麥田出版 2013年01月 「然後我們在門口押了身分證,走進鐵門。過了一道鐵門,身後隨即傳來關門聲。鐵和鐵相互碰擊的聲音迴響在冰冷昏暗且空蕩蕩的走道上,瞬間令我有一股奇妙的感覺。後來有很久一段時間我都感覺到,那個地方的溫度總是比外面還低大約三度左右。」...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