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重重空間營造,北京政府將天安門廣場打造為國族記憶所繫之處。走進天安門廣場,彷彿也走進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正式開跑,開幕式由一場煙火秀掀起高潮,它有一個很有歷史感的名字:「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總共有29個大腳印,沿著北京中軸線由南往北「走」,經過永定門、天安門廣場、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與「鳥巢」等地點。煙火秀非常吸睛,令觀眾感到震撼,也成功掀起京奧開幕高潮,但為何它的路線是沿著北京市的地理中軸線?或許,可以從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角度來詮釋。
形塑記憶所繫之處
做為「想像的共同體」,現代民族國家在首都建構具國族記憶的紀念性建築與空間,以形塑國家認同的基礎,其實是種普遍的政治文化。建構功能性與象徵性場所,涉及統治者將事物與時空合理化的技術,是民族國家營造政治現代性空間與物質基礎的一環,也就是以具體化特定「想像的共同體」共用的過去與記憶,做為形塑集體認同的基礎。(註)此一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趨勢,於二十世紀的發展尤為明顯。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莫斯科的紅場、新柏林以布蘭登堡門與浩劫紀念碑為中心的歷史記憶區、開羅的解放廣場、南韓首爾光華門廣場,以及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可屬此例。
值得注意的是,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潮流,並未隨全球化無國界時代的來臨而稍退。許多新興的國族記憶空間不斷被創造出來,原有的國族記憶空間則隨時間流轉,被植入多元的政治與象徵意義。例如,美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於2004年才設置於國家廣場裡林肯紀念堂與華盛頓紀念碑之間的中心點。總之,在民族國家時代,亦或者全球化所謂國家已然失敗(?)的時代,諸如此類的紀念碑、建築與空間,繼續承載著集體的光榮、傳統與創傷,成為國族「記憶所繫之處」(realm of memory),但其意義與功能勢必在官方意圖之外日益增生與多元化。
在首都中軸線閱讀近現代中國史
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二十世紀中國國族「記憶所繫之處」,決定性歷史時刻的展演場。同時,由於天安門廣場長期沉澱的政治與象徵意義,隨著該空間中心性的不斷強化,其所在的北京市地理中軸線,也成為標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時間軸。
研究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就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歷史。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天安門前爆發,這場運動被認為是象徵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尋求民族救亡現代化運動的里程碑。1949年2月3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人民解放軍於西直門入城後三日,補辦了官方紀念儀式,沿著城市中軸線進行勝利遊行,途經天安門廣場南端,並轉進具「五四」紀念意義的東交民巷。做為紀念儀式活動的一部分,毛澤東、朱德、聶榮臻與葉劍英等中共領導者的肖像高懸天安門城樓,這是毛澤東肖像在天安門的首次亮相,之前則有孫中山和蔣介石的肖像。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及其肖像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廣場從此成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炫耀政治權威的空間,展示國家軍事力量的閱兵舞臺。在文革時期,天安門廣場確立其中央政治動員與國家紀律力量的性質,而最常讓文革小將回憶的,便是毛澤東八次檢閱紅衛兵的盛況。事實上,毛澤東的身體和鬼魂,未曾真正離開過天安門廣場,就如同他那張偌大肖像。
三組時間,三組密碼
1976年,就天安門廣場的歷史來說,是另一個里程碑。1976年四月初,廣場首次被非官方動員的群眾佔領,成為悼念周恩來的空間,代表人民心聲的花圈、周恩來肖像、海報詩文侵入國家紀律空間,群眾在此藉詩文批判四人幫,直書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想像。這場運動最終以4月5日的鎮壓收場,官方重新取得廣場的控制權。此一運動初始被定調為反革命,在四人幫垮臺後,被重新定義為具有群眾基礎的革命運動,寫入革命傳統的一章。同時,中國迎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時代。在「四五」期間,天安門廣場展示的是人民的力量,雖然為時短暫,但影響深遠。許多人不知道,「六四」之前,還有個「四五」。
「四五」記憶的影響,直接印證於「六四」時期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戲碼,進入學運領袖的記憶中。「六四」的開場與「四五」如出一轍,驚聞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過世的北京大學生,帶著大花環與肖像奔向天安門廣場進行紀念活動,宣稱要還給他公道。活動很快隨著人民日報「426」社論的刊出而擴大,學生進行更大規模的遊行,發表「新五四宣言」,甚至進行絕食抗議,訴求改革與民主。
在「六四」期間樹立的民主女神雕像,著名的「坦克人」照片,都成為全球記憶「六四」的媒介。最後,「六四」的結局與「四五」很不一樣,這次進入北京市與天安門廣場鎮壓的,從民兵換成了人民解放軍,從棍棒換成了機槍與坦克。天安門廣場見證了二十世紀中國關鍵時刻的歷史,從「五四」到「四五」與「六四」,4、5、6正好組成解讀二十世紀中國的密碼。
從皇宮廣場到人民廣場
天安門廣場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的「記憶所繫之處」,北京市中軸線轉化為時間軸線,實由於天安門廣場中心性的強化。此一演變近乎一世紀,除了關鍵時刻歷史現場的加持,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該空間規畫性建構的結果。在建國初期,中國與蘇聯專家團倡議,將中央政府行政中心設在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的舊城區。核心一旦確立,北京市府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規畫環狀發展與建設計畫。1953年至2004年,歷次城市總體規畫書皆清楚強調天安門廣場於北京市中軸線的中心性,並指出中軸線建設與文資保存的重要。具深刻歷史與象徵厚度的天安門廣場與北京中軸線中心性,隨著廣場本身的擴建與紀念性建築的建構,以及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歷史發展,更趨強化。
今日天安門廣場北端原是明清皇城南端天安門前的T形廣場,由於中國城市與皇宮建製的理想傳統,此一廣場正位於紫禁城中軸綫上。換句話說,天安門廣場的中心性早已埋因於中國都城與宮殿建設的傳統形制之中。此一由城牆所圍繞的封閉T形廣場,在清王朝覆滅後,帝國建築遺跡逐漸被選擇性拆除,轉變為一個開放性空間。如長安左右門城牆與千步廊分別於1912和1914年拆除,天安門前開始成為開放性廣場,常民進出,小販彙聚,還形成一個上演如「五四」社會運動的政治空間。
1949年之後,為了將該空間擴建為「百萬人民廣場」及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長安左右門、千步廊後城牆、中華門,以及兩萬民居,先後於1952、1955、1958年後消失於天安門前。現在穿越天安門前方的城市大道,便是拆除長安左右門之後暢通的長安大街,成為北京市的東西中軸線。天安門廣場則被擴建為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尺。
精心設計的紀念碑
隨著部分帝國遺跡的廓清,天安門廣場更形巨大,還出現符應新中國意識形態的紀念性與政治性建築。1958年勞動節,在開國大典前便已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紀念碑正面銘刻毛澤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題字,基座還裝飾著十面白玉浮雕,以毛澤東革命論述的語言,再現1840年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的八個關鍵革命事件。
有趣的是,象徵八個革命事件的浮雕,利用空間的相對位置,標示出毛澤東革命論述所說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起源(鴉片戰爭)、新舊民主主義革命轉折點(五四運動)與新民主主義勝利(人民解放軍突破中國國民黨長江防線的「勝利渡江」與新中國成立);象徵鴉片戰爭的浮雕位於紀念碑基座東側起始部分,再現「五四」的浮雕正位於南側中央,體現新中國成立的浮雕則位於北側正面。座南朝北(天安門)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立於天安門廣場中軸線,意即「五四」浮雕也位於該中軸綫上,如此標示其於中國革命的轉折意義,而且其與新中國成立浮雕的軸線,正好象徵表述了一個由「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時間軸。正是在此意義上,北京中軸線,可部分理解為一象徵的時間軸。
打造承載國族記憶的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後,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築群所形成的空間至1977年終於完成。1959年,做為建政十週年紀念所興建的國慶建築,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主建築,分別出現在廣場的東西側。如同人民英雄紀念碑,兩座建築物的外部設計與內部規畫,充滿著毛澤東革命論述的符號。
尤其,中國歷史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內容的時代斷限與規畫,完全複製毛澤東革命論述的要旨:1840年前的歷史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內容,1840年後則為中國革命博物館文物展覽側重之處,並區分為舊民主主義與新民主主義兩個時期(根據毛澤東的說法,中國近代史始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終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以五四運動為界,區分為舊民主主義與新民主主義兩個時期)。1977年,毛澤東逝世一週年,毛主席紀念堂出現在廣場南側,成為永久保存毛澤東遺體與記憶之地。至此,天安門廣場轉化為二十世紀中國「記憶所繫之處」。
後六四時期的天安門廣場,陸續置入永久性與暫時性的建築與器物,使此「記憶所繫之處」的意涵更形豐富。首先,北京當局開始嚴密監控廣場,武警入駐之外,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禁區,廣場新設草地也嚴禁進入。其次,做為「六四」後愛國教育運動的延續,官方開始在廣場北端設立升旗桿與基座,自1991年5月1日起,每天日出時進行升旗儀式。隨著太陽日出冉冉上升的五星旗,以及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似乎可喚起人民對中共建立新中國的歷史記憶,有助凝聚對共和國的認同。
此後,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成為北京市觀光的熱門行程。又如,為紀念香港迴歸,一個巨型倒計時鐘,於1994年12月19日,也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十週年,被放在國家博物館前方,伴隨著廣場上的紀念活動。同樣,為迎接2008年奧運,另一個倒計時鐘也被放在相同地點。在後六四時代,天安門廣場仍繼續被官方置入承載中國國族記憶的物質與儀式媒介。
中軸綫上四個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前後,天安門廣場上發生許多關鍵性事件,修築了許多象徵性建築,而其所在的北京市中軸綫上,也發生了具象徵性的事件,修築了具象徵性的建築。如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稱,北京市中軸線建設有三個里程碑:紫禁城是第一個里程碑,天安門廣場的擴建是第二個里程碑,1990年主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則是第三個里程碑。其實,北京中軸綫上,還可加上第四個里程碑,也就是2008年奧運主會場,俗稱「鳥巢」的國家體育場。
「鳥巢」做為北京地理中軸綫上的第四個里程碑,也是京奧「歷史的足跡」煙火秀的終點。「歷史的足跡」所走的路線,正是北京地理中軸線,沿途經和平解放北平紀念儀式中人民解放軍遊行的起點永定門、承載中國革命記憶的天安門廣場、象徵中國改革開放重返國際的十一屆亞運會場地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具現中國人已經站起來的京奧主場館「鳥巢」。
從比喻的角度看,「歷史的足跡」所走過的路線,正好經過了中共嘗試建立新中國,實現中國政治現代性的地點,且正好分佈於北京中軸線。換句話說,由永定門(1949)到「鳥巢」(2008),「歷史的足跡」所走的路,可解讀為二十世紀中國政治現代性的路,這條路使北京地理中軸線轉化成象徵1949年到2008年的時間軸線。
註釋
本文採用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定義的「想像的共同體」,指涉現代民族國家是以建構性集體社群為基礎的想像性政治體,此一建構、想像性質可具體展現在國家力量所營造的首都紀念性建築與空間之中。
開門頁(攝影/Ethan. K)
象徵王朝權威的封閉性天安門T形廣場,在清朝覆滅後,逐漸轉變為一個開放性空間。圖為1901年的天安門。(02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天安門城門自1949年便高掛毛澤東的巨幅畫像,但在那之前,蔣介石肖像也曾懸掛於其上。(03、04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天安門城門自1949年便高掛毛澤東的巨幅畫像,但在那之前,蔣介石肖像也曾懸掛於其上。(03、04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鳥巢」是北京地理中軸綫上的第四個里程碑,也是京奧「歷史的足跡」煙火秀的終點。(圖片來源/U.S. Army)
潘宗億
作者簡介
潘宗億
東華鯊魚26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博士,對歷史記憶研究、全球史、歐美史學思想等領域具高度學思興趣。
撰文|潘宗億